今我大金,連克契丹地,遼祚已如風中殘燭,不日便會教我大金剪滅。
至此最后時刻,卻聞大宋助契丹換主,又欲助契丹收復失地。
此大繆也。
契丹之亡,乃天命所歸,非人力可挽。大宋若執意助契丹,恐將引火燒身,陷自身于不義之境。愿大宋皇帝明察秋毫,審時度勢,與我大金共分契丹地,共享太平,豈不美哉?
謹此致意,盼復。
大金皇帝完顏阿骨打頓首
趙俁看過完顏阿骨打的親筆信,看向烏歇和高慶裔,淡淡地問:“完顏阿骨打是何意,威脅朕?”
烏歇忙說:“我大金皇帝陛下絕無此意,只是不想陛下一錯再錯。”
烏歇此言一出,蔡卞頓時就厲聲說道:“村夫!爾敢辱我家皇帝陛下!”
霎那間,滿朝文武皆面露慍色,目光如炬般射向烏歇,一時間,朝堂之上氣氛緊張得仿佛能聽見眾人急促的呼吸聲。
高慶裔見狀,連忙行禮,恭敬而又不失沉穩地說道:“烏歇孛堇性情直爽,言語或有不當之處,還望陛下海涵。我大金皇帝之意,實乃出于對大宋關切。今契丹氣數已盡,大宋若強行介入,不僅徒勞無功,還會消耗自身國力,于大宋無益。而與我大金攜手,共分契丹地,既能避免無謂損耗,又能為大宋帶來利益,這無疑是一明智之舉。”
趙俁說:“昔漢唐盛時,皆以和輯四夷為務。遼金唇齒,若相攻伐,必兩敗俱傷,且非獨兩邦之患,亦中原之虞也。愿遼金息干戈,存舊好,共保生民,勿使丘墟。我大宋愿居中調停,不知你大金意下如何?”
見趙俁要拉偏架,烏歇忙勸:“陛下此言差矣。遼金之間,非唇齒相依,實乃仇讎難解。契丹暴虐,視我女真如草芥,欺壓日久,此恨不共戴天。我大金起兵,實乃為自保,為族人求一線生機。今契丹氣數已盡,正是天意使然,若大宋強加干預,豈非逆天而行?”
趙俁不悅:“大宋與大遼早有盟約,兩國已息兵多年,生民安堵,此盟之利,金亦嘗沾其澤。今大金若執意滅大遼,恐邊徼無寧,烽煙再起,非獨遼之禍,大金亦未必無弊。朕聞困獸猶斗,大遼雖衰,尚有甲兵二十萬,若拼死相搏,大金亦難免折損。
若大金愿退一步,將中京以南還給大遼,我三國并立,互市通好,共享太平,豈不美哉?
若大金必欲相攻大遼,我大宋必不會袖手旁觀,坐視大遼覆滅,惟恐兵連禍結,終無寧日也。”
趙俁這話說得已經很清楚了,遼國他保了,金國若是愿意按照大宋所說的方式與遼國議和,三國相安無事,不然,大宋可就要出兵幫遼國打金國了。
烏歇和高慶裔聽完,大驚失色!他們萬萬沒想到,趙俁竟然如此袒護遼國,甚至不惜與他們金國一戰。
烏歇和高慶裔想勸趙俁慎重,可趙俁卻手一揮,說道:“你二人去跟你家皇帝說朕意已決。”
烏歇和高慶裔沒辦法,只能回去將趙俁的態度告訴完顏阿骨打。
有道是,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
得知趙俁在金使面前如此維護遼國,甚至愿意出兵助遼國跟金國交戰,那些原本只是迫于形勢、迫于壓力才留在燕平地區當“漢人”的遼人,心里舒服不少。
是。
趙俁趁火打劫收復了燕平地區,多少有點趁人之危。
但趙俁也真沒白要遼國的燕平地區,有事是真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