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趙俁將燕京改名為“北京”,正式將之確定為大宋的新國都,并采納張純的建議將新的皇宮改名為“紫禁城”,大量漢人選擇北上。
他們有大宋的官員,匠人、民夫,嗅覺敏銳的商賈,為家族打前站的世家大族人員,等等。
在這些漢人的調和下,燕云地區,已經不再是以胡人和漢兒為主,而是漸漸被真正的漢人所占領。
當然,這對燕云地區的原住民來說并非壞事。
大量的漢人來到北京,為這里的人帶來了巨大的商機。
不說別的,僅是他們的住處,價格就不知道翻了多少倍。
他們只要把原來的住處賣掉,就可以幾世衣食無憂。
——新的北京城,并不是在原來的燕京城上建立的,而是在原來的燕京城以北的更廣闊的一大片區域為主,原來的燕京城被囊括在其中,使其成為新的北京城的一部分。
具體就是:
先是工部的官員沿著燕京城的周邊仔細勘察,研究地形地貌與水文地質。
新的北京城選址至關重要,需得考慮防御、風水、交通以及未來城市發展等諸多因素。
他們翻閱大量古籍,參考歷代都城選址的經驗,最終選定了永定河沖積扇平原,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既避免洪水威脅,又便于排水。
此處北面背山,可作天然屏障,南面開闊,便于拓展城市空間,東西兩側又有高粱河、金水河流經過,水源充足,水運便利,實乃建都的理想之地。
另外,作為儒家禮制下的都城,規劃嚴格遵循“天人合一”、“皇權居中”原則:
確定選址后,便是規劃設計階段。
工部召集了全國最頂尖的建筑工匠與能工巧匠,繪制出詳細的新的北京城與紫禁城規劃藍圖。
新的北京城的布局遵循傳統的都城規制,方正對稱,以一條貫穿南北的中軸線為核心,將城市分為東西兩個部分。城內道路縱橫交錯,主干道寬闊平坦,能并行七十輛馬車,次干道與小巷則將城市各個區域緊密相連。
另外,新的北京城的建立,充分考慮到了風水,即:
以紫禁城為核心,中軸線從永定門延伸至鐘樓,所有重要建筑沿軸線對稱分布,凸顯皇權的“居中”與“至高無上”;
背靠燕山,左有永定河、右有潮白河,城南有南苑,城北有鐘鼓樓,形成傳統風水的“四靈拱衛”格局;
皇城包裹紫禁城,內城包裹皇城,外城護衛南部,形成“城套城”的層級結構,體現“皇權層層拱衛”的等級秩序。
紫禁城的設計更是重中之重。
與傳統木質結構不同,此次不論是建新的北京城,還是建紫禁城,都采用了此時最先進且已經很成熟的鋼筋混凝土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