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雖然已經決定了將大宋的都城從東京遷到北京,遼東這里的戰事也在繼續,北京這里擁有眾多瑣事需要趙俁來拿主意,可在見到前線的戰事已經轉為緩慢推進不是短時間就能滅掉金國之后,趙俁還是在第一時間決定回東京汴梁城,結束這次御駕親征。
趙俁很清楚,至少截止到目前為止,東京汴梁城仍舊是大宋的中樞,而自己是大宋的皇帝,不應該長時間不在皇宮坐鎮。
中樞之地本是一個國家權力的核心,皇帝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穩定的象征。一旦長時間缺位,原本圍繞皇權運轉的官僚體系便可能出現銜接不暢、決策遲滯的問題。各部門官員在缺乏最高權威約束時,難免會滋生推諉扯皮之心,甚至有人會趁機鉆空子,以權謀私。
皇帝親征或離京時,前線與中樞的信息傳遞往往要經過多層周轉,很容易出現延誤或失真。中樞官員不了解前線具體情況,可能會提出脫離實際的指令;而皇帝身處外地,也難以及時掌握京城乃至全國的細微變動,比如地方災情、民生矛盾等。
皇帝長時間離京,最容易引發的還是朝野上下的不安。官員會猜測皇帝的意圖,百姓會擔憂局勢的穩定,甚至可能讓別有用心之人趁機散布謠言,煽動人心。
所以,即便是親征,若時間過長,后方也可能因“主少國疑”(即便太子成年,也難及皇帝權威)而滋生叛亂,歷史上不少親征帝王因后方不穩而功敗垂成,便是明證。
因此,中樞的穩定是一個國家運轉的基石,皇帝作為核心,即便有親征等必要離京之舉,也需嚴格把控時間,通過完善的監國制度和高效的信息傳遞,將權力真空的風險降到最低,否則再英明的帝王,也難抵長時間脫離中樞帶來的連鎖反應。
得知趙俁要回東京,張純看著趙俁,大點其頭。
見此,李琳問:“你好像很贊同官家回京?”
張純直言不諱地說:“官家這是明君的表現。”
李琳問:“為什么這么說?”
張純說:“官家登基時,外有青唐反復,西夏、遼軍聯合壓境;內有新舊黨爭,國庫空虛,士紳大族占田無數,百姓無尺寸之田,貧富差距極大,軍人和官員數量太多,為了養活他們,朝廷不得不花費巨額錢財,導致財政嚴重超支,使大宋積貧積弱,形勢如此之差。”
“官家登基第一年就把欠將士的軍餉全都給發下去了,第二年就將欠官員的俸祿全都給發下去了,登基十五年,徹底解決了大宋三冗兩積的沉疴積弊,而且還已經給百姓免了三十幾次稅,平均一年免兩次。”
“政治上,官家登基以后,新黨舊黨他都用,新黨舊黨他又都不用,全看能力說話,最后是,新舊兩黨全都讓他給馴服,只會搞黨爭沒有能力的官員全都讓他趕出朝廷,我大宋政治一片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