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到前線,趙壽從趙衍和前線的將士口中知道了很多他以前不知道的東西。
比如,他父皇之所以受大宋所有將士的尊重,就連那些原本是番人或胡人的將士都對他父皇贊不絕口,除了因為他父皇是大宋的皇帝身份尊貴以外。
更重要的是,他父皇每次御駕親征,都能率領他們打大勝仗,讓他們立功受賞。
還有就是,他父皇改變了原來大宋文尊武卑對那些保家衛國的將士極不公平的狀態,而是開創了文武分治的時代,大大提高保家衛國的將士的社會地位和待遇,像是軍人包括軍人的家屬優先看病、軍人子女優先挑選學校、烈士父母逢年過節都有一斗米、一斗面、二斤肉領等等,宣傳上也從好男不當兵變成了好男兒就該拿起武器保家衛國、軍人是大宋最可愛的人之類。
再有就是,他父皇給大宋的軍人解決了所有后顧之憂,讓他們可以放心在戰場上廝殺,若是戰死了,不僅極為光榮,他們的父母妻兒都有朝廷管。
而且,他父皇打破了軍門的壟斷,賞罰分明,讓大宋的將士只要努力拼殺,就有出人頭地的機會,這在從前他們想也不敢想。
此外,他父皇還大力推行軍醫制,責令對于受傷的將士,不論尊卑,全都竭盡全力救治,盡量讓不該死的將士全都能活下來。
另外,自從他父皇登基以后,在給前線的補給方面,朝廷就沒掉過鏈子,糧草輜重只有多沒有少,只有早沒有晚。
至于從前朝廷常常拖欠的軍餉在他父皇這一朝那是從來都沒有過的事。有時候國庫空虛了,他父皇自己掏腰包,都會把軍餉先給付了。用李皇妃的話來說就是,不能讓將士們流血再流淚。
這一切的一切,使得他父皇在軍人中擁有了極高的威望,深受大宋將士愛戴,宛如一座巍峨不倒的山峰,屹立在每一位將士的心中,成為他們最堅實的依靠與最崇高的信仰,心甘情愿地去為之戰斗。
可以說,軍營里,無論將領,還是士兵,對他父皇全都是由衷的尊敬、由衷的崇拜,而且越是年紀大的越是如此。
直到這一刻,趙壽才明白,他父皇在軍人當中的地位,別說無人可以替代和超越,甚至都無人可與之相提并論,不論是誰,也包括他在內,哪怕他將來成功繼承了他父皇的皇位。
還有,直到這一刻,趙壽才明白,為什么他父皇會把他們這些有建功立業之心的皇子送到前線,身臨其境地參與戰爭,原來,很多事,真不是書上寫的那么簡單。
——趙壽原本以為,身為帝王,只需坐鎮宮廷發號施令即可,從未想過還需要做這么多的事。
‘這皇帝還真不好當!’
意識到這些,趙壽的心情很復雜!
一直以來,趙壽都清楚地知道,他此生不論怎么努力,可能都達不到他已經成為大宋最偉大皇帝的父皇的高度,可他實在是沒想到他和他父皇之間的差距竟然如此之巨大,甚至巨大到了都不配跟他父皇相提并論的地步。
這一刻,趙壽感覺,壓力山大。
不過話又說回來,趙壽也是鄭顯肅這么多年精心教導出來的,他自從懂事時起,就知道自己將是大宋的下一任皇帝。
所以,盡管趙壽已經開始意識到他與他父皇之間的巨大差距,但他并沒有氣餒,而是以更加努力的態度去追趕他父皇的腳步。
也正是因為如此,趙壽開始積極鍛煉他自己的軍事技能,白天深入了解軍隊,晚上熟讀兵書戰策。
這期間,種師道嚴格按照大宋最熟悉的戰法,也就是淺攻進筑,組織了十幾次的小規模出擊行動,激起金人全力反撲。金人被騷擾的怒了,集結十五萬大軍,意圖擊潰遼東半島的所有軍事力量。
種師道親自指揮一切調動事宜,協調各路軍馬。
這使得金軍無法在短短數天的包圍戰中攻進遼東半島。
關鍵,宋軍有李琳炮,金軍攻的是畏手畏腳,根本不敢密集攻擊。
關鍵的關鍵,金軍將士考慮到會有被種師道切斷歸路的潛在危險,又不能有任何掠奪,只能被迫無功而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