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破廟。
王虎等人各自找地方休息,沒一會就傳來呼嚕聲。
我和崔浩輪流放風。
如果有人接近,就趕緊叫醒大家隱蔽起來。
在外盜墓是個苦活。
尤其那時候交通不便利,碰到要挖好幾天的大墓,就得風餐露宿,還要小心不被人發現。
還好這破廟比較偏,除了零散幾個人遠遠路過,一整天都沒人靠近。
一晃眼又到了夜深人靜時。
我們再一次出發。
“盧斌,你看看圖上的這個點,是不是咱們昨晚打探洞的地方。”
我拿出之前畫的圖。
為了更詳細明確方位,把周圍村落和有明顯特征的地理位置都標注了出來。
盧斌盯著圖,看了半晌后說:“這個點正對著西邊的溝,應該在咱們打探洞的地方再往北走點。”
“你來帶路。”
“好。”
這片土塬他從小玩到大,幾乎每片土地都很熟悉,帶路自然不在話下。
很快到了地方,他指著西邊說:“往前就是圖上畫的那條溝,往東北就是姜原村,往西北是鴻門宴遺址。”
“只要圖上的點沒有標錯,那我帶的路就不會錯。”
我點點頭。
心想昨天那種排成一排打探洞的方式,對于盜墓來說效率太低,還是得打星點。
劃了幾個區域,讓他們散開各自打探洞,我在他們之間來回走動,不停看著鐵釬帶上來的泥土。
兩個多小時過去,終于有了發現。
劉東東的鐵釬上帶出了夯土。
夯土經過捶打,比自然土的質地更加緊密,打到夯土時的手感就和自然土不一樣。
確定帶出夯土后,我握著扎桿扎了兩下。
根據桿子傳來的摩擦感和震動感,確定是夯土層無疑。
“把他們都叫過來,以這個點為中心,東南西北間隔半米打探孔。”
“好嘞!”
發現夯土,讓大家都興奮起來,一個個干勁十足的飛快下著扎桿。
很快東邊,西邊和北邊的點,都發現了夯土痕跡。
這些探洞確定下面有古建遺跡。
接下來就要卡邊,確定地下遺跡的面積和朝向了。
卡邊是要先尋找出地下建筑,或者墓室的一個邊角,再順著這個角找到其他邊角位置,以此確定地下建筑或墓室的形狀。
通常經驗豐富的盜墓賊,通過帶出的泥土就能判斷墓室時期特點,卡邊也會非常容易。
但我們這次找的是地宮,根本沒有經驗可以借鑒,只能多打探孔來硬莽。
我讓他們按照三十公分間隔下扎桿。
在發現有夯土痕跡的探孔周圍,打出密密麻麻的探洞。
半個多小時后,摸清了地下建筑的邊緣范圍。
范圍并不大,寬度三米多,長度八米多。
北邊頂頭兩米多距離,是夯土組成的向下斜坡道,剩下六米長度則是磚頂。
整體呈甲字形,坐北朝南,面向驪山背靠渭水,確實是風水寶地。
“哥,這是不是地宮?”崔浩雀躍的問道。
“不出意外應該是,可以從夯土和磚頂銜接的位置打盜洞,應該能直接打到地宮門口。”
那時候沒重鏟,所以沒法打透磚墻直接進去,只能用笨辦法先打到地宮門口,再把門給打開。
“那還說啥,趕緊干啊!”
盧斌擼起袖子就準備開干。
王虎等人也是興致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