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餐肉和咸菜就著鍋盔饃吃完,我讓他們先休息。
不管是打探洞還是盜墓,都得夜深人靜的時候干活,不然容易被發現。
我和崔浩找了個背風的墻角休息。
等夜晚月上中天,我們背著家伙事兒行動。
來到選定方位,崔浩打開袋子取出鐵釬。
鐵釬是雜貨鋪買的,就是平時捅爐子用的那玩意兒,只是剪斷了把手,就用前面光禿禿的尖頭部分。
我拿著鐵釬扎向田地。
噗!
鐵釬頭兒戳進地里十幾公分。
提起鐵釬再用力扎下,往復幾次整根鐵釬近乎完全扎入土里。
然后我拿起兩厘米寬的橡膠帶,把鐵釬緊緊綁在細長的木棍上。
橡膠帶是從修車鋪買的自行車內胎,剪成長條正好和用,木棍則是到破廟之后讓盧斌去弄的。
每根木棍都小拇指粗細,將近兩米長。
綁好后我把鐵釬插入土里,握住木棍提起后不斷往土里扎。
漸漸的木棍深入地下,每往土里多扎入二三十公分,就會把木棍完全提上來,觀察鐵釬頭帶出的泥土。
這是駝爺家祖傳的打探洞方法,鐵釬頭被稱之為分土劍,倒是和后來的扎桿非常類似。
扎桿也是用鐵釬頭,連接部分把木棍進化成了鋼筋,下扎發力的地方有手柄,最頂端焊接有鋼珠。
最神奇的地方也正是那刻鋼珠。
在打出探洞后,只需用手握住尾端鋼珠,提起扎桿再微微松手,感受鐵釬扎入泥土時反饋的摩擦力和觸感,就能對土層情況判斷個大概。
通常經驗豐富者不用看土,純憑手感就能判斷下面有沒有墓,避免看土時因燈光而暴露的風險。
筆記中還記載了另一種打探洞的工具——鋼鏟。
鋼鏟樣式和鐵锨差不多,只是更加窄長。
普通人用鋼鏟打探洞,直上直下的根本帶不出來土,必須斜著提起鋼鏟,才能帶上少量泥土。
后來洛陽鏟的出現,全面取代了鋼鏟。
現在洛陽鏟的桿子也進化了,變成了五十公分一截的鋼管,鋼管可以無限續接,出門攜帶更加方便。
洛陽鏟和扎桿各有優劣。
需要打很深探洞的話,洛陽鏟更加適用。
因為鏟頭自重大,打的越深越省力。
而扎桿一般打到十米左右就不行了,再往下就特別費力。
我剛開始用扎桿還不熟練,花了十分鐘才把整根桿子扎入地下。
又續接了一根桿子往下打,打到三米多深才停下來。
這是考慮到地宮不是墓葬,不可能在地下太深處,打三米的探洞足足夠用。
崔浩,盧斌等人都瞪大眼睛看我的操作,唯恐錯過每一個細節。
我又打了幾個探洞,基本熟悉了打探洞的手法,然后給他們講解傳授。
“握住桿子發力的時候要注意,不要使用蠻力,要巧勁向下,全身不要繃太緊。”
崔浩他們一人綁了個扎桿,按照我說的要領開始打探洞。
噗噗!
扎桿插入土里發出細微悶響。
我觀察他們用扎桿的姿勢,心中對他們的悟性做出排名。
盧斌像個憨熊一樣,扎著馬步雙手握桿用力向下捅,每一下都恨不得使出吃奶的力氣。
這是最事倍功半的手法,扎不了一會就得腰酸背疼。
王虎雙腿與肩同寬微微屈膝,握著扎桿有節奏的提起放下,姿勢算最標準。
看得出他學的很用心,而且領悟能力也強。
劉東東等人的姿勢都各有問題,但我沒去糾正。
又不是師傅帶徒弟,他們能學會多少完全靠自己,我不會主動提點。
崔浩扎了幾個探洞就不行,捂著手說:“手磨出泡了,這玩意太難用,又不好發力又傷手。”
“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