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家老墳在一片坡地上。
坡也不高。
坡頂有十來米高的樣子,呈緩坡狀向下蔓延出百米長。
百米長的緩坡成了姜家墳地,密密麻麻堆疊著二百來個墳包。
夜色下看去,那密密麻麻的墳包很是瘆人。
再被夜風一吹,汗毛都要豎起來了。
姜難了指著坡頂說道:“你們要找的墳就在坡頂上。”
“丫頭,沒哄我們吧?”老李半信半疑的問到。
因為坡頂是平的。
半點封土痕跡都沒有。
墓葬上覆蓋封土的喪葬形式,出現在春秋末期。
之前墳墓都是不封不樹。
至戰國時墓葬封土廣為普及。
并衍生出墓葬封土大小的使用規則。
墓主身份越高,封土堆也就越高越大。
例如秦始皇陵史料記載高五十丈,換算下來高度應當在115米高。
后來我做顧問時,也去測了秦始皇陵的高度。
根據測量位置和遠近距離不同,測出的高度也有差別。
從封土西側測量,秦始皇陵高43米。
從西北角緩坡測量,是46米高。
從陵園外北門遺跡處測量,則是87米高。
測量高度的不同,和觀測點地勢高低之間有很大關系。
而且秦始皇陵是獨特的四方形封土堆,其后西漢諸帝陵也沿用四方形封土形式。
民間封土堆則多為圓形墳頭,俗稱“土饅頭”。
南方則會修“龜殼墓”,甚至特意在墓上雕刻出龜殼紋理。
以姜侍衛的身份,封土少說得有兩三米高才對。
姜難了冷著臉說道:“不會錯的。”
“過去鬧戰亂,好多土匪軍閥都打著挖墳掘墓的主意。”
“當時的族長怕祖墳被盯上,就帶人把封土給平了,墳前的石羊石馬也都賣了。”
“原本有條直上去的路,也遷來很多墳給弄沒了。”
“所以你們現在看不到墳頭。”
她這么一解釋,我和老李都恍然大悟。
難怪看不到墳頭封土。
原來是姜家人自己鏟平了。
不得不說,這手段真的挺高明。
只要姜家人自己不說,其他人想破頭都難猜出來。
“還真夠鬼機靈嘞,難怪我來看兩圈都沒發現。”
“大全二栓,趕緊拿家伙上去打洞,把墓嘞位置探出來。”
老李帶來的洛陽鏟就三把。
兩把小一把大。
小的是用來打探洞的,大的是用來打盜洞的。
正好大全和二栓一人一把打探洞。
我和崔浩就只能當看客了。
實際老李還是揣著小心思,不想讓我們過多接觸洛陽鏟。
大全和二栓吭哧吭哧打著探洞。
崔浩帶著姜難了,好奇的蹲在一旁看,不時詢問兩句使用技巧。
大全和二栓也油滑。
不管崔浩怎么問,都東拉西扯就不說重要技巧。
老李拉著我站在坡地最高處,借著月光眺望四周。
“看看這墓嘞風水咋樣。”
我倆對于風水,都是知道皮毛。
加一起,都一瓶子不滿半瓶子哐當。
但不妨礙通過四周地勢走向,來推測判斷風水的好壞。
本身這就是積累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