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講學,皇太子就先點了蘇澤。
如果上一次還是意外,兩次就絕對是故意的了!
黃驥更是嫉妒得發抖,自己給皇太子講學這么久了,上一次太子還喊錯了自己的名字!
蘇澤總共就來了東宮兩次,太子竟然記得他科舉治的五經是什么!
殷士儋也皺眉,但是朱翊鈞這次的理由也冠冕堂皇,蘇澤確實是治易經出身。
五經之中也有難易,其中以《易經》和《春秋》最難,治的人也是最少的。
《易經》屬于微言大義,內容比較深奧。《春秋》則是因為教輔書太多,體量特別大,背誦內容特別多。
所在在場眾人,治《易經》的也確實不多。
殷士儋有些后悔,自己忽略了蘇澤就是治的易經,關鍵是太子竟然知道蘇澤治的是易經!
殷士儋冒出一個奇怪的想法,難道皇太子開經筵,就是為了聽蘇澤講學?
不會吧不會吧?應該不會吧?
面對朱翊鈞期待的眼神,蘇澤開口說道:
“這句話出自《易經》,全文是‘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是以自天祐之,吉無不利。’”
“大意是歷代圣王先后繼起,會通改變前代的典章制度,使百姓進取不懈,神妙地化用變通之理,使百姓各得其宜。”
殷士儋想要讓自己的門人出風頭,所以專門找了這么一條,卻不知道這句易經的話,在后世流傳甚廣,蘇澤前世就看過幾篇解析的文章。
蘇澤又說道:
“宋儒曰:‘易,變易也,隨時變易以從道也。’”
殷士儋掐著胡子,他確實不喜歡蘇澤,但是作為儒者,蘇澤的儒學功底精深,基礎扎實牢固,又能釋出新意,確實不愧二甲之名。
無論是解釋還是引用,蘇澤這都可以當做標準的八股作文了,還是短時間內想出來的。
可惜是個奸佞!
殷士儋想著,蘇澤繼續說道:
“治國之道,就是‘變與不變’之道。”
朱翊鈞的眼睛炯炯有神,這就是他喜歡蘇澤地方,他總能給出新鮮的解釋,而不是其他講官那樣照搬書本。
殷士儋則皺眉,接下來應該就是蘇澤的私貨了,果不其然,蘇澤說道:
“王朝興衰自有天定,若要長治久安,就落在這變與不變上,臣總結為,‘盛世求變,亂世求安’。”
蘇澤也在觀察朱翊鈞。
其中這些日子,東宮對這位皇太子的評價還是很不錯的。
甚至還有東宮講官上書,讓皇帝給太子放放假,大明朝好不容易有了這么一個帝王的好苗子,可別累出毛病來。
但是朱翊鈞堅持要日講,這一點讓皇帝和李妃都很欣慰。
現在的朱翊鈞,還不是后世那個懶政的萬歷。
六七歲的孩子,也正是人生觀塑造的關鍵階段,蘇澤決定也承擔起自己這個講官的義務來,畢竟小胖鈞對自己還是不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