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立一個項目,然后往項目中不斷的填充各種東西,最后整個項目就能變成影響巨大的國策。
當然,這個項目可以是某場會議,某個課題,某個調研。
蘇澤的計劃,就是先用比較少的威望值,來推動一些難度不大的項目,然后再往這個項目中填充自己的私貨,通過不斷的上書,將這個項目搞成大項目,這也就是所謂的借殼上市。
而朱翊鈞準備籌辦的講學大會,也就是蘇澤的殼。
蘇澤要辦的,是開大會。
只要讀一讀近代史,基本上就是一個個會議組成的。
這不是喜歡開會,而是開會是統一共識的最好辦法,而任何事關國家重大方向的變革,統一共識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而且一場大會,也能讓執政者明白各方訴求,在制定政策的時候才能更全面。
大明朝到了這個時候,也是需要一場如同漢代鹽鐵會議一樣的大會,來確定未來的方向。
而講學大會,就是蘇澤用來操作的項目。
講學大會,總要請天下博學鴻儒入京吧?
那在博學鴻儒中,摻雜一些地方代表,向朝廷表達一下民意,沒問題吧?
那會議的議題,從簡單的經學辯論,變成對整個國家制度的討論,變成對財政制度、軍事制度、選拔制度的討論,也是合理的吧?
而執政者,也能通過這場大會,看到大明朝上下的各種矛盾,從而制定出更加完善的政策。
摸清社會思潮,統一理想認識,這才能給變革打下良好的地基,而不是一拍腦袋的制定政策。
這就是蘇澤要借殼上市的計劃。
這也就是蘇澤支持朱翊鈞的最終原因。
而蘇澤要做的,就是先用威望值,強行通過這次講學大會。
講學大會只要定下,那要邀請博學鴻儒進京,總要個幾個月的籌備時間。
這期間,蘇澤就可以不斷上疏,充實這場大會,將大會的議題逐漸改變。
蘇澤寫好了奏疏,然后塞進了【手提式大明朝廷】中。
——【模擬開始】——
一天后,《興文教以隆圣治疏》送到內閣,內閣輔臣高拱、張居正票擬反對。
兩天后,皇帝批駁了你的奏疏,你成為外朝大臣的攻擊對象。
在朝野巨大的壓力下,你被罰俸三月,停了東宮講官的職位。
——【模擬結束】——
【是否花費200點威望值,強行通過奏疏?】
蘇澤長舒一口氣,自己剩余260點威望值,扣除后還剩下60點。
“執行!”
:<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手機版:<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