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居正越看這銀元越是喜歡,已經到了愛不釋手的地步。
張居正又問道:
“這銀元重幾何?”
蘇澤回道:
“重五錢,為半兩銀。”
“重了點。”
蘇澤也點頭,前面他也上書說了,銀元越重就是面額越大,越是不利于貨幣流通。
但是以現在的技術,也只能鑄造出這樣的銀元。
要知道當年清末,引進外國技術鑄造的袁大頭,一枚是七錢,比蘇澤鑄的還要重。
如果真要鑄造出更輕更精致的銀元,就需要鑄幣機了,那就是蒸汽時代的科技樹了。
張居正又問道:
“火耗如何?”
蘇澤說道:
“涂巡撫算過了,火耗不到一成。”
張居正驚訝道:
“這么低?”
火耗本意是,地方政府在征稅時,加征以彌補碎銀熔鑄損耗,后期逐漸演變成了地方官府的附加稅。
火耗的出現其實也算是合理,但是隨著貪腐加深,逐漸成了盤剝地方的手段。
張居正說的火耗,是火耗的本意,也就是鑄幣的成本。
熔煉白銀,人工,工坊的機器損耗,這些都是要成本的。
其實這個比例不算低了,江南地區的金花銀,官府征收的火耗也就是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
但是蘇澤的銀幣要比江南送到內庫的銀錠精美多了,這樣精美的銀元,火耗才不到一成!
張居正又問道:“如此精美的銀元,是為了防私鑄嗎?”
蘇澤連忙點頭。
不愧是張居正,對于財政的理解遠超眾人。
其實蘇澤如果不追求壓花,完全可以將成本降到更低。
但是他這么做,就是為了鑄造更精美的銀幣。
蘇澤說道:“卑職翻閱了嘉靖年鑄幣的奏議,發現先帝年鑄幣失敗的原因,是朝廷發行良幣,民間收良幣而鑄劣幣,每一次鑄錢都會導致市場上的劣幣更多,錢價就會大跌。”
“可官府火耗高,而私鑄火耗低,官府鑄錢每次都是虧本的。”
“所以世宗年間,每次鑄錢之后都是錢價大跌,錢價跌則朝廷收的稅錢也就少了,所以從逐漸將金花由折錢改成折銀。”
“但是人不是天生就要用劣幣的,精美的銀元幣值更穩定,其實商人百姓更愿意用。”
“劣幣驅逐良幣,還是因為官府以往鑄的錢不夠良,且成本又遠高于民間私鑄,所以越發錢市場上的劣幣就越多,而每一次發現朝廷就虧得越多,錢法愈加的淤塞。”
張居正連連點頭,蘇澤說的就是錢法不通的現狀。
官鑄的成本遠高于私鑄,這個原因就不必說了。
但是正如蘇澤所說的,官府鑄的幣也不良啊!
嘉靖年間三次鑄幣,張居正參與兩次,三次含銅量都不斷的下降。
這可不就是私鑄泛濫嗎?
蘇澤用技術解決了火耗過高的問題,用更少的損耗鑄造了更好的銀元,那發行銀元就不是虧本的生意,官府就有動力繼續做下去。
而發行的銀元多了,自然就能驅逐掉市場上的劣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