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位沈知縣上任,整個高密縣衙就彌漫著不安的氛圍。
高密不算是個好地方,前任知縣是個性格柔弱的舉人,在地方學政衙門熬了十幾年,才升遷到這個位置上。
前任知縣是窮官,在任上也沒有太折騰。
但是沈思孝上任前呼后擁,幕僚師爺就帶了十幾個人,這些人一到縣衙就迅速掌控了縣衙六曹,整個過年期間都在戶曹查賬。
官吏衙役們戰戰兢兢,果然到了年后,沈思孝就召集眾人,新官上任的第一把火,就是催課。
大明對于官員的硬考核指標就是征稅了。
戶部按照各地土地的數目,每年都有一個課稅的指標,如果完成指標就是足課。
當然正常情況下是絕對不可能足課的。
災荒,百姓抗稅,甚至干脆就是因為官府的征稅能力不足,都會收不足稅收指標。
上級機關也不是不體諒這些難處,只要完成八成指標就算是基本合格,如果每年都能完成九成的課稅,那就算是表現不錯了。
每一任地方官員,新到任第一件事,一般也是抓著課稅。
對往年積欠進行追繳,就叫做“催課”,這也是新官上任梳理威信的辦法。
公門中人自然是明白這一點的,就在沈思孝長篇大論說完之后,戶曹的吳典史就站出來說道:
“大老爺,縣里的富戶愿意補足部分積欠。”
沈思孝并沒有露出喜色,而是問道:
“補足多少?補足后還有積欠嗎?”
吳典史立刻說道:
“回大老爺,高密積欠可不是一年兩年,就靠這些大戶怎么可能全部補足。但是按照他們認繳的數目,今年的秋糧可以完成九成!”
大明有夏秋二糧的征收,分別對應了兩季主糧的征收。
夏糧一般是秋后運送入京,而秋糧則會留到年后,等運河的冰融化,也就是清明左右,再用漕運送入京師。
完成九成的秋糧,這也是高密縣吏和大戶商議的結果,一般來說以高密的情況,能完成九成就很不錯了。
但顯然沈思孝還覺得不夠。
他皺眉說道:
“只是補足秋糧到九成?積欠一點都補不上?”
吳典史只能無奈的說道:
“大老爺,高密本來就是貧縣,去年又糟了災,能有九成已經不錯了。”
沈思孝一拍驚堂木說道:
“住口!縣里的積欠,都是前任縣令姑息,讓這些奸滑刁民鉆了空子。”
“今年秋糧必須要足征!往年的積欠也要追課一半!”
聽到這個數字,在場的吏員臉色都白了。
高密積欠的課稅不是小數字,如果追繳一半,那幾乎等于再征一遍秋糧了。
“吳典史,戶曹有何對策?”
吳典史只能咬牙說道:
“若要加征,按照舊例有‘因糧’之法,對糧稅折銀五兩以上的富戶再加征,或許能補足。”
遇到強勢的縣令,地方上富戶湊湊分子,幫著縣令完成政績,這也是正常的。
當然,富戶配合不配合,就看縣令的本事了。
但是吳典史剛剛說完,一名身穿儒衫的讀書人站出來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