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宮損毀都是大事,所以這次修復角樓的工程,工部尚書雷禮擔任營造使,工部各部門都參與進來。
可到了二月底,角樓修復工程還在吵架。
凡是涉及到宮廷的工程,大明的決策流程是由宮造局和工部各自拿出一套預算出來,然后交給內閣票擬,最后送給皇帝拍板。
預算通過后,由工部采買,工部負責營造,宮造局負責監工,完工后再由皇帝親自驗收。
但是第一步,宮造局和工部的預案,就吵的不可開交。
凡是做過工程招標的人都知道,如果一個工程兩方報價,那報價高的那一方就會被人懷疑有貓膩。
工部的報價要比宮造局高了足足一倍,結果就是這份預算連內閣都通不過。
已經連續兩次被駁回了,如果再不通過預算,那皇帝和內閣就要認為自己這個工部尚書無能了。
所以雷禮干脆邀請宮造局的太監一起實地勘察,商議拿出一個兩邊差不多的報價來。
結果就是今天約著官員去勘察,兩邊直接當場吵了起來。
雷禮萬分的頭疼,重修角樓是個小工程,但是涉及到皇家也不能怠慢。
角樓又是紫禁城最邊緣的建筑,一座半燒毀的角樓一直廢棄在那里,讓外朝怎么議論?只能說是工部無能。
而且角樓還有警戒皇宮的作用,你工部拖延角樓不修,到底是何居心?
京察在即,雷禮也想要盡快開展工程。
但是按照宮造局的報價,連修復成本都不夠,工部也完全沒辦法開工。
——
二月。
過完年,京師就開始回暖。
自從隆慶皇帝繼位三年以來,大明都是風調雨順。
這次上元燈會,也算是與民同樂了一次,京師中稱頌皇帝是圣君的聲音更多了。
其實對普通百姓來說,風調雨順,皇帝和朝廷不折騰,就是難得的盛世了。
沈一貫風風火火的沖進報館。
“王之桓出任淮撫,潘季馴復起為工部侍郎!”
其實蘇澤早就知道了這個結果。
【在你的奏疏幫助下,王之桓擔任鳳陽巡撫,領工部侍郎,總督漕運。】
【王之桓走訪地方,確定了泇運河計劃可行。】
【一年后,泇運河比歷史上提前開工,大運河徐州段和黃河分離,漕運暢通無阻。】
【大明國祚+2】
只可惜這次沒能加威望值,蘇澤猜想可能是工部的事情關注的人不多,所以沒能增加什么威望。
不過也無所謂,等一年后自己再上書請修泇運河,到時候就能猛漲一波威望值了。
而潘季馴起復,則是蘇澤和高拱商議的結果。
高拱查過了潘季馴的吏部檔案和往年奏疏后,也覺得這是個人才,于是和雷禮通氣,給潘季馴騰了位置。
當然,廷推潘季馴,是在王之桓離開京師之后的事情了。
就是不知道這位王侍郎知道自己前腳剛剛離開京師,后腳內閣就讓重啟啟用潘季馴代替他工部侍郎的職位,心中要作何感想?
這樣的事情,蘇澤也只能無可奈何。
高拱要將手插進工部,復起潘季馴是正常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