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萬化也點頭,但是他說道:
“沈王二位同年也來過了,他們領著巡捕營找了半天,也沒能找到這新《君子報》的印刷坊,更不要說這撰文之人了。”
羅萬化憂慮說道:“南北問題再提,據說閣部也很頭疼啊。”
南北矛盾,是大明的主要矛盾了。
這個問題在國初就有了,著名的南北榜事件,就是這場矛盾在大明國初的體現。
明洪武三十年二月會試,以翰林學士劉三吾主持丁丑科殿試。因所錄51名全系南方人,故又稱南榜。
會試落第的北方舉人聯名上書,告考官劉三吾偏私南方人。
但經復閱后上呈的試卷文理不佳,并有犯禁忌之語。有人上告說劉三吾暗囑張信等人故意以陋卷進呈。朱元璋大怒,處理了相關官員。
六月,朱元璋親自策問,取錄任伯安等六十一名,六月廷試,所錄六十一人全系北方人,故又稱北榜。
從這件事后,明仁宗于洪熙元年采納大臣楊士奇等人的建議,對南北科舉分用南北卷,正式規定了按地域分配名額的錄取原則,確定了“南人什六,北人什四”的比例。
南北卷制度,一直都是南方文人不滿的一個原因。
但是攻擊科舉制度,也是在攻擊祖宗之法,而且南北分卷也存在平衡地方政治勢力的想法,這些議論也只能私下里反對。
這篇文章的立意就不一樣了,不談科舉南北榜,而是談論地方稅賦,這下子就從讀書人的利益,上升到了百姓負擔上,南北之分就可以拿出來公開討論了。
只能說這篇文章深得蘇澤“三味”了。
如果不是羅萬化了解蘇澤為人,知道他不是這種持地方之見的人,甚至都要懷疑這文章是蘇澤寫的了。
蘇澤拿起另外一份報紙,羅萬化說道:
“《新樂府報》連刊三文,都是在談大明鹽法。”
“鹽政?”
“對,前兩篇文章都是在講鹽法之弊,最后一篇文章不僅僅講了鹽法,還講了官辦礦山、鐵坊虧損的事情。”
好家伙,這《新樂府報》又翻出了“公私”這個老問題了。
其實這也是漢代《鹽鐵論》就開始討論的問題。
而大明鹽法的問題,確實是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了。
明初實行開中法,加征鹽稅就是為了九邊的軍糧,開中法引導商人往邊境運糧,換取鹽引來獲得收入,等于是國家用鹽稅來補貼邊地,這時候的鹽稅相當于國防特別稅。
自從開中法破產后,這個立場已經站不住了。
緊接著,由于朝廷濫發鹽引,導致鹽引淤塞。
簡單說,鹽引實際上作為一種貨幣,在你明這個封建王朝,朝廷是無法抑制自己濫發的沖動的。
鹽引的發放數量遠遠超過鹽的實際生產能力,那些拿著鹽引的人兌換不到鹽。
然后朝廷派官員去督鹽清引,這些官員的手段也是簡單粗暴,就是下令鹽丁增產。
大明的鹽戶也是世襲的,本來地位就如同奴隸,鹽丁在這種高壓下紛紛逃亡,導致鹽產量更低。
等到了嘉靖朝,鹽政更加敗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