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本來皇帝是想要給蘇澤封誥的,但是他如今的官職還不到五品,達不到封誥的最低品階,所以只能給他還沒出生的孩子蔭官。
就這樣,蘇澤連妻子肚子里的孩子是男是女都不知道,就給蘇家后代掙來了第一個恩蔭。
一眾同僚都用羨慕的眼神看著蘇澤,恩蔭入仕雖然只能做些小官,但是畢竟是有一個保底。
讀書這東西實在太看天賦,如果子弟不成器又沒有恩蔭,那兩三代后家族就會衰落下去。
而明代對于恩蔭的賞賜要比宋代嚴格很多,蘇澤這個年紀就得到了第一個恩蔭,那些苦苦為子孫謀出路的官員自然是羨慕又嫉妒。
這場開幕式后,皇帝在靈濟宮的道場邊上設臺,百官隨皇帝坐于臺上。
靈濟宮又騰空精舍,在精舍內放上蒲團,來自全國的賢良文學在此落座。
接著按照前一次靈濟宮大會的會議規則,由皇帝擬定幾個議題,確定好議題后由內閣首輔李春芳書于旗上,高懸在靈濟宮道場中央的旗桿上。
然后全國的賢良文學可以對這個議題發言,如果遇到需要辯論的時候,再由皇帝指定雙方進行論辯。
等到眾人落座后,皇帝交代了李春芳兩句,首輔李春芳走到道場,司禮監掌印太監李芳親自研磨,秉筆馮保和陳洪來開帛旗,李春芳揮毫寫下了兩字。
蘇澤抬起頭,看到帛旗上的“王化”二字,就知道隆慶皇帝是對開疆拓土念念不忘了。
當然,僅僅靠這兩個字,外臣還是很難知道皇帝的具體心思的,能夠明白這一點的,也就是內閣四位輔臣等寥寥數人而已。
這就是信息的重要性了,有時候身居高位,并不是說能力上就碾壓所有人,只是掌握的信息不對等,對普通人擁有巨大的信息差。
而真正的政治高手,則是能從重重迷霧中,弄清楚真實的信息,還原出事情的真相。
而系統的存在,讓蘇澤擁有遠比其他人的信息差,他甚至能有預測皇帝的態度!
當這面帛旗升起來后,就有幾個儒生主動發言。
果不其然,這些儒生一開口,蘇澤就知道他們說歪了。
這幾個儒生的論題都是“德政”,也就是行德政,通過禮樂教化來達到王化的結果。
果不其然,蘇澤偷偷觀察皇帝的表情,就知道皇帝對于這個結果并不滿意。
不過隆慶皇帝還是給了那幾個儒生簡單的賞賜,這讓其他的賢良文學更加激動,躍躍欲試想要發言。
但是明顯皇帝對于這些地方上儒生的陳詞濫調有些厭煩了,畢竟王化是國家大事,又怎么能指望這些連官都沒做過的儒生能有什么見解?
皇帝看向群臣的隊伍問道:
“諸位愛卿對‘王化’有感,也可以發言。”
有資格參加靈濟宮大會的,主要是在京五品以上官員,六科都察院的言官以及翰林院和詹事府的官員。
這些人就是大明官場的核心了,果然隨著皇帝開口,不少官員都蠢蠢欲動起來。
蘇澤是在翰林院官員的隊伍中的,他已經不需要在這種時候出風頭了。
但是對于那些在翰林苦熬的同僚們,此時都苦思冥想,想要在皇帝面前說出一番“高論”出來,吸引皇帝和閣部重臣的關注。
蘇澤看向自己的幾位好友,羅萬化表情淡然,顯然沒準備在這種時候出風頭。
張位和王家屏就蠢蠢欲動了,但是他們的觀點和剛剛那些儒生差不多,如果提不出新的觀點,那也很難讓皇帝滿意。
就在這個時候,一名年輕的官員說道:“臣翰林院于慎行請奏。”
蘇澤看到一個年輕的官員從翰林隊伍里出來,正是自己的同年于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