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將你的奏疏交給刑部公議,刑部侍郎李一元反對修律,修律之事不了了之。
——【模擬結束】——
【是否花費100點威望點,保證奏疏全部執行?】
蘇澤當然選擇了是,強行執行了全部的奏疏內容。
今天系統彈出了結算報告。
【使用100點威望值,強行通過奏疏。】
【鎮撫司改制后,新設立的民案司大體公正的處理了京師的經濟糾紛,促進了經濟發展,京師的經濟活動更加的活躍。】
【一年后,刑部侍郎李一元帶領刑部官員,《大明民律》修訂完成,世界第一部民法典誕生在大明。】
【印花錢的收入越來越高,補充了國家財政。】
【大明國祚+5】
【剩余威望值:16點。】
國祚+5!
李一元僅僅用一年時間,就將這《大明民律》修成了?
蘇澤沒想到那個看起來唯唯諾諾的前任通政使,竟然有這份能力?
大明真是埋沒人才啊!
這么艱巨的任務,老李一年就完成了,等《大明民律》修完之后,可不能浪費這等人才,要再弄點法律上的工作讓他干干。
暗暗記下這點后,蘇澤又嘆了一口氣,不情愿的向著戶部走去。
蘇澤剛剛在山東清吏司的正堂坐下,主事魏惲就拿著厚厚的賬冊過來說道:
“員外郎,這是萊州鹽所上月的賬簿,鹽運司牒呈我司,請示余鹽怎么處理?”
蘇澤不由的頭疼起來,戶部十三清吏司,分管各省的事務,但是往上卻沒有協調部門。
山東的鹽產多了,要調運其他省份,蘇澤就要和其他清吏司的主官商議。
更麻煩的是,凡是涉及到這種跨省的事務,做賬都十分的麻煩。
沒辦法,大明的財政就是這樣的一筆糊涂賬。
簡單的說,大明根本就沒有一個全國性的財政部門,戶部雖然掌管全國財計,但其實還是十三清吏司分掌。
比如山東一個衛所需要糧食,那就由山東周圍一個縣負責這個衛所的俸餉,每年這個縣收來的糧食,都要由這個縣負責運送到這個衛所。
衛所查收糧食后,上報山東清吏司,就算是交割完畢了。
可除了戶部之外,大明還有很多部門可以征稅,比如群牧監的“馬錢”,工部征收的“木料錢”,這些賬也都是不經過戶部的。
由于沒有一個統收統支的財政部門,地方財政十分的混亂,中樞財政也是一筆糊涂賬。
大明這套財政體系,甚至比唐宋還要落后,唐宋就已經知道在宰相下設立三司使,統籌全國的財政工作。
更要命的是,十三清吏司還有大明特色的制衡機制。
比如蘇澤負責的山東清吏司,就要負責天下鹽課,但是其他省的鹽所賬目,需要由其他清吏司匯報給山東司。
而山東司要給天下鹽所下達命令,也要挨個通知協調轄區內有鹽所的清吏司。
至于為什么要這么設定,那就要問明太祖朱元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