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老爺子好!”曾志連忙恭敬的打招呼。
老爺子笑了笑,有些寵溺的看了苑菱一眼,說道:“你這丫頭,哪像你說的這樣,我就是一個炒茶的老頭,也就是比別人在這行業多混了幾年而己!”
苑菱說道:“您太客氣了!這是我們村茶葉基地的老板曾志,名牌大學畢業,如今回村發展,帶領鄉親們一起脫貧致富。”
老爺子朝曾志點點頭,說道:“年輕人,在外發財了不忘鄉親們,不錯。”
曾志也謙虛的笑了笑,他當然知道老爺子這么說,不過是客氣而已,因此沒有搭腔,而是問道:“老爺子,咱們村的茶怎么樣?”
“是好茶,味道也很有特點,不過現在說這個還早,等等看吧,不過這樣的趨于野生的原生態古茶園在全國都是極為稀有的,只要是產茶的品質稍稍高一些,在市場上也會頗受追捧,你放心好了。”老爺子說道。
曾志聞言點點頭,不再追問,而是專注的看著三個女人如何炒制茶。
在村委會的小廣場上,從左到右三口鍋這么一字排開,第一口鍋前的女人拿著一把茶掃帚,攪著茶葉在鍋中打著轉兒,轉了大概三分鐘,就將炒的有些發焉的茶葉轉到了第二口鍋中。第二口鍋前同樣站著一個女人,她繼續用差掃帚攪著茶葉轉,時不時的還用手抓起茶這么抖兩下,最后轉到了第三口鍋中。
這程序的確跟農村的土法炒茶有很大的詫異。在農村村民自己炒茶,基本上都是先在一口大鍋中用大火將茶葉炒個半死,然后轉移到一個盆子里面進行揉制,然后再回到鍋里進行炒制,隨后再進行揉制。如此這般,至少進行三個回合,多的會進行五到六次甚至是七次,最后再放到鍋里,用文火或者是炭火烘干。
現在這些人進行的炒茶,顯然是簡化了炒茶的過程,或者說是將其進行了流水線化。
見曾志看的仔細,苑菱笑著說道:“沒見過吧?這第一口鍋是殺青,第二口鍋是殺青還有揉條,第三口鍋成條……”
“苑主任,你還懂制茶啊,我以為你只懂喝茶呢。”曾志笑著調侃了苑菱一句。
苑菱白了曾志一眼,沒好氣的說道:“曾志哥,我有那么差嗎?”
不過,看著曾志那似笑非笑的神情,苑菱的話漸漸沒了底氣,弱弱的說道:“雖然我不會炒茶,但是現學現賣還不行嗎?”
曾志笑道:“原來是學趙括紙上談兵啊。”
苑菱有些不服氣的說道:“我是紙上談兵,你也不會比我好到哪里去!”
曾志笑嘻嘻的說道:“這可不一定哦。雖然這種炒茶方法我沒用過,但是農村的土法炒茶,我還是會的。所謂殊途同歸,我想這兩種方法,雖然看上去有很大的差別,但其實本質都是差不多的。”
張春明老爺子就說道:“小曾說的不錯,無論是土法炒茶,還是我們這種流水線化的炒茶,其實都包括三個階段,也就是殺青、成條和烘干,就是過程稍稍有所不同罷了。另外就是土法炒茶,對于火候的掌控,以及揉制的技術有很高的要求,要是這二者掌握不好,尤其是揉制的技術不好,將直接造成成條情況不好,而炒出來的茶葉,品質就會比較差。而這種流水線化的炒茶,對于火候的掌控要求較低,并且省去了手工揉制的過程,代之以茶掃帚在鍋中成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