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的幾天時間里,燕王也并沒有得到趙何的接見。
雖然再三交涉和質問,但是永遠都是一團和氣笑瞇瞇的蘇代來來回回都是那幾句話,什么大王太忙了請燕王稍等,大王忙于策劃伐齊作戰請燕王稍等……
后來被問得著急了,蘇代干脆直接就消失了,讓燕王和劇辛一對君臣相顧無言,大罵趙國人不夠意思。
但燕王并不知道,趙何這一次是真的很忙。
“從各處征集的士兵有多少人了?”趙何在廷議上開口提問。
肥義道:“已經征集了十萬兵馬了。”
趙何斷然道:“還不夠!齊國畢竟是霸主之國,想要占領齊國那么多的土地,那可不是主父手下那幾萬兵馬能夠做到的事情。肥相,你再從上黨和上郡多征集兩萬人,全部加一起,讓主父的麾下至少湊夠二十萬人,明白嗎?”
肥義略微有些遲疑:“大王,若是真的要征調這么多兵馬倒也不是不行,只不過如今中原正是雨季,況且等到上郡和上黨那邊的兵馬進入齊國境內,恐怕已經是秋收了。”
民以食為天,想要打仗就必須要考慮后勤,考慮后勤最大的問題自然就是軍糧,而軍糧又必然得和秋收扯上關系。
趙國如今的國土在戰國七雄之中也算是排在前列的了,但是北方六郡(多了一個上郡)都是草原、高原這種不適合耕種的地方,在太行山之中的上黨和晉陽同樣如此,只有邯鄲中山這一帶被后世稱為河北平原的趙國東南部地區是比較豐富的產糧區,整個產糧區的面積大約只有趙國國土的三分之一,這讓趙國的糧食一直都是個問題。
所以趙國一直以來征發軍隊的規模都不大,無論是歷史上還是現在基本都是十萬左右,不是說趙國沒有兵源,實在是這后勤頂不住啊。
馬上就要秋收,正是一年之中趙國最需要勞動力的時候,然而趙何卻偏偏在這個時候要向前線增兵十二萬,也就難怪肥義要發出疑問了。
趙何笑了起來。
“肥相啊,咱們用兵打仗,不能拘泥于舊的思維。寡人當然也能夠理解你的憂慮,但是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嘛。俗話說得好,‘沒有吃沒有穿,自有那敵人送上前;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如果寡人沒有記錯的話,單單是在高唐城之中咱們就繳獲了二十七萬鐘(齊國單位)糧食,從高唐到臨淄有幾十座齊國城邑,里面的糧食難道還不夠我大趙二十萬兵馬所需嗎?再說了,臨淄可是齊國的國都,齊國又是天下霸主,難道臨淄庫房里就一點糧食都沒有?要寡人說啊,這秋收損失一點就損失一點吧,我們從齊國那邊補回損失也就是了。等到時候盤點起來,說不定你會發現大趙能夠賺得更多呢!”
肥義有些無語。
一旁的大將軍牛翦突然開口道:“老臣覺得大王所言極是!所謂就食于敵便是如此,只要能夠勢如破竹的攻破齊國的城邑,那么大趙的補給就完全不成問題了。”
肥義沒好氣的看了牛翦一眼,老夫說不了大王,難道還說不了你老牛了?
肥義當即開口道:“大將軍這句話就有意思了,若是說臨淄之前的城池也就算了,那臨淄如此城高墻堅,人口近百萬,是一時半刻就能夠攻下來的嗎?若是拖到冬天的話,對大趙的攻勢會造成多大的麻煩你不知道?”
冬天在這個時代絕對是一個繞不過去的坎。
雖然說戰國時代的氣溫在整個歷史上屬于一個比較溫暖的時期,在長江流域此時都還有大象活動的身影,但這畢竟是古代,各種取暖條件都十分的差勁,邯鄲城每年冬天凍死個千把人那都不算新聞,更別提是在冰天雪地的城外營帳之中了。
所以這個時代的戰爭其實是有著很濃重的季節因素,春耕完畢之后開戰,秋收開始之前結束。
打不完怎么辦?明年再來。
明年還打不完?那就多來兩年。
最近這十年以來,唯一一次有據可查的越冬作戰就是齊韓魏三國聯軍用了三年時間攻破函谷關,但那也是因為戰事爆發的地方在秦韓兩國的交界處,而如今臨淄卻位于齊國腹地,是完全不同的情況了。
牛翦被肥義的話噎了一下,心中也是有些無語。
我就順著大王的話說,你肥義不去說大王反過來說我老牛,是覺得我老牛好欺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