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春來到。
春秋戰國時代戰爭的頻繁程度是后世華夏任何一個時代都無法匹敵的,根據史料統計,公元前321年以后的戰國最后100年間,秦國有80年在打仗,趙國有47年,魏國有38年,韓國有31年,楚國有27年,齊國有20年,燕國有19年。
從這個數據就可以看得出來,越強大的國家發動戰爭的次數就越多,人們對于戰爭的承受能力同樣也遠超后世,趙國作為當世最強的霸主國,在半年的休整之后已經完全具備了再次發動戰爭的條件與能力。
不過趙國倒也不是第一個開戰的國家,原因也很簡單,就是因為趙國大部分地區都已經是春天的時候,燕國那邊的冰雪都還沒有解凍呢。
首先爆發戰爭的是秦國和韓國。
韓王雖然是個懦弱的性格,但是韓國新任相邦暴鳶卻是一個相當果斷之人,加之秦國粱溝大敗之后魏冉將大部分能戰之兵都帶回了關中,因此在數月的圍攻之后,韓國人趕在冬季到來之前收復了宜陽。
宜陽的收復對韓國來說是至關重要的,這座城市是韓國除了都城新鄭之外的第二大城市,同時也是韓國最大的鐵兵器冶煉基地,無論是政治還是軍事意義都極其重大。
在得知宜陽光復之后,大喜之下的韓王甚至暫時忘掉了暴鳶自作主張在粱溝一戰中站到了趙魏聯軍一邊的事情,君臣之間暫時變得和諧了起來。
然而秦王從來都不是一個愿意吃虧的性格,在得知了宜陽城被攻占的消息之后,秦王在咸陽之中也是大發雷霆。
強大的趙國奈何不了也就罷了,難道大秦都淪落到連韓國都對付不了不成?
于是,春天才剛剛到來,性格強硬的秦王甚至都等不及春耕完全結束就已經調集了十五萬兵馬,由蒙驁作為主將東出函谷關,殺奔韓國而來。
對此韓王自然是大驚失色,然后第一時間就派出了使者前往邯鄲,向趙何這個三晉同盟的盟主求援。
趙何十分爽快的接見了這位韓國使者。
在龍臺正殿之上,韓國使者的言辭十分懇切:“大王,韓國乃是趙國之臣屬,這秦國伐韓,不僅僅是想要奪取鄙國之地,更是無視了鄙國和大王之間的盟約,大大的駁了大王的面子。還請大王務必要出兵助韓伐秦,讓天下人知道趙國之威,也好讓鄙國將來更加心悅誠服的侍奉大王。”
趙何聽著聽著,笑容漸漸濃郁。
請求援軍嘛,態度肯定是要低聲下氣的,但是韓國的姿態居然擺得這么低,還是有些出乎了趙何的意料之外。
看來,那位韓王是真的很需要一支援軍啊。
趙何沉思片刻,十分痛快的做出了答復:“使者,你回去告訴韓王,讓他把心好好的放在肚子里。韓國是寡人的盟友,秦國想要隨意的欺辱韓國,奪取韓國的土地,寡人是絕對不可能坐視不理的!”
韓國使者聞言頓時大喜過望,連連謝恩之后離去。
使者離開之后,一旁的相邦高唐君肥義忍不住開口道:“大王這是想要雙線作戰嗎?”
在場的都是趙國核心重臣,對于趙何打算今年滅燕的計劃一個個都是了然于心的,如今趙何又答應援助韓國,可不就是雙線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