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何哈哈一笑,點頭道:“高唐君所言甚是,放眼天下,唯有秦國才是那個寡人一統諸國的最大阻礙,所以寡人是絕對不可能讓秦國有任何機會做大的!”
雖說在吞并了齊國之后,趙國現在是明顯比其他的五國都要強出一檔,但趙何的內心之中從來都沒有放松過對秦國的警惕。
這倒不是說什么歷史不歷史的,畢竟都穿越這幾年了,趙何所熟知的歷史早就在這個世界被改的面目全非了。
關鍵因素,還是在于人。
秦昭王嬴稷和將軍白起,只要這兩個人一天還活著,秦國就一天是趙何心中的頭號大敵。
因此,當聽到秦國東出的消息之后,趙何這么爽快的答應出兵救援韓國也是情有可原的了。
肥義想了想,提醒道:“大王,若是這樣的話,恐怕在兵力上會有些吃力啊。”
肥義所說的兵力,倒不是指趙國的可用兵力不足,以趙國如今超過七百萬的人口而言,分分鐘就能夠湊出一支四五十萬的軍隊。
但這軍隊的數量雖然夠多了,戰斗力卻又成了問題。
要知道在開戰之前,趙國能夠用來投入戰斗的常備軍總兵力也就二十萬左右,這還是把邊騎軍團以及好幾個強郡的郡兵都算進去的結果。
在這兩年的戰損和補充下來,由于需要分兵駐守各地,所以趙國能夠動用的兵力其實并沒有變化,還是二十萬左右。
二十萬的兵力,如果用來滅燕自然是不成問題,但若是用來同時執行滅燕和破秦兩個防線的戰事,就有些捉襟見肘了。
打敗一個國家和滅亡一個國家是兩回事。
根據趙何以及趙國眾多智囊的推算,想要滅亡燕國至少需要動用十萬部隊,十五萬才是最為保險的數字。
那么在滅燕作為最高優先級目標的情況下,剩下來的十萬或者五萬趙軍投入到對抗秦軍的戰場,未免就太少了一些。
那畢竟是秦國,就算不考慮歷史,秦國也是如今的天下第二強國。
于是又有一個問題,之前不是說隨便湊四五十萬嗎,怎么這又變成二十萬了呢?
答案很簡單,因為在二十萬之外,趙國就必須要在齊地之中征召士兵了。
當然,作為戰爭的一部分,趙國肯定是會在齊地之中征召大量民夫青壯隨軍的,這部分的民夫青壯數量往往會和趙國的主力部隊相差無幾甚至更多,但是讓這些之前的齊人來當運糧喂馬和安營扎寨做飯之類的苦力可以,用他們來攻城作戰的話顯然還是不太行的。
畢竟這些人對于趙國的認同感不夠,打仗的時候也不可能指望他們為趙國拼命,甚至上了戰場不反過來給趙軍幫倒忙就不錯了。
趙何所能夠信任的,眼下還是只有那些“老趙人”,也就是這么二十萬的常備軍,而不是來自于那些剛剛被征服不久的土地上,還說著齊國、林胡、燕國語言的“新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