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本已經完全偏離了魏王的估計。
如今秦國元氣大傷已經不可能再成為趙國的對手,南邊的楚國和魏國又是上百年的老對頭了,更加讓魏王郁悶的是自己這邊的河東郡也沒有拿到,反而是因為田文這個叛徒的緣故還把魏國的兩個半郡給分裂了出去搞了一個薛國。
背時啊。
賠了夫人又折兵,可以說是魏國現在的真實寫照。
甚至于,聽說田文那個家伙也跑來了邯鄲。
如果可以的話,魏王真想直接派人堵住田文的路,弄死這個叛徒算了。
當然這也就是想想而已,單單憑借著魏王身邊這兩千侍衛,在趙國境內什么事情都干不了。
更讓魏王憂慮的是,如果趙王真的決定支持薛國的話,那么魏國對田文才進行了不到一半的征伐恐怕就不得不到此為止了。
這也是魏王另外的一處失算,那就是田文所積蓄的力量,遠遠比魏王想象之中的要更加的強大。
單單兩個多郡的地盤,居然硬是被田文湊出了兩萬三千多的人馬,再加上魯國的援手,芒卯手中雖然也有十萬人,一時間在對方節節后退不停抵抗用空間換時間的政策下也無可奈何。
唯一的好消息恐怕只有入冬之后魯國國家突然生了重病,魯國對田文的援助很可能因此而中止這么一件事情了。
想著想著,魏王不由得再度嘆氣。
本以為魏國的命運在這一戰之后多少就已經能夠掌控在自己手中了,沒想到如今,還是只能看那趙何小兒的臉色行事!
這復興大魏的事業,為何就如此的艱苦難行呢?
在魏王之后,第二個到來的并不是韓王,而是楚王。
自從遷都到了陳郢之后,楚國距離中原各國的路程確實也是拉近了許多。
而且,楚王也急需擺出一個姿態來和趙國和解。
在剛剛結束的那一場戰爭之中,可不是只有魏國一個言而無信的盟友。
從趙國的角度而言,魏國這種突然撤兵的行為固然是十分惡劣的,但楚國這種不但撤兵而且還反過來和秦國結盟,甚至北上函谷關想要直接倒打趙國一耙的行為無疑就更加的惡劣了。
“屈右尹啊,你說,這一次寡人去邯鄲真的沒事嗎?”楚王坐在車駕之中對著就在自己身邊的屈原問道,臉上帶著顯而易見的憂慮。
如果不是屈原的極力主張,楚王甚至都不敢前來邯鄲,原因無他,就怕步了當年自家老爹楚懷王的老路!
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次前來邯鄲,楚王的身邊只有屈原一名楚國重臣,像什么熊子蘭、昭雎昭齊、景翠這些人,要么就是借口要替大王鎮守楚國,要么就是在出發之前突然來了個什么頭痛腦熱,總之就是全部都沒有來。
原因其實也很簡單,這些家伙都是當時極力主張背叛趙國的,萬一在邯鄲盟會上趙王指責起來,沒有辦法應對的楚王會不會直接把自己推出來當替罪羊,讓趙王殺了泄恨?所以還是不去為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