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來宋知縣有陸家做后盾,又有柳將軍的配合,是真不將他這位上級放在眼中了。
兩日后。
就在宋福生身穿大棉襖,站在一群村民中間笑著說:“這石鍋真不賴,買不起鐵鍋的就買它”時,皇宮織造辦的官員也將黃龍貢單呈了上去。
皇上就命楊明遠找出會寧奏折。
楊明遠找完呈上,“回皇上,微臣沒有尋到會寧奏折,只尋到黃龍府的折子。”
同樣伴在皇上身邊的丁堅,聞言筆尖一頓,心想:
呵呵,有人要倒霉啊。
黃龍府的折子,要是直抒是會寧呈上的貢單,是會寧知縣如何,哪怕是只提一嘴,黃龍府發現會寧如何如何,那一切都好說。
但要是不提,就有意思了。
要知道那位楊狀元,早就將這事在皇上那里捅開了。
應試賭約贏鋪子,當初都成為京城官員間的笑談了。
過后皇上也知曉了,聽說有詢問過緣由,得知楊狀元錢錢錢的不是為自家,這才將楊狀元召用。
丁堅眼神閃了閃。
果然,他聽見皇上被氣笑的聲音了。
且皇上還將折子遞給那位楊狀元,讓看看這折子的書寫方式熟不熟悉。
丁堅一聽,偷偷挑下眉,心想:
難不成,黃龍那位邀功的官員,是對照著宋知縣的折子抄寫的?
那也太懶啦。
你倒是改改詞再說是自己的呀,怎么能如此不小心?
那位官員,你不知曉宋福生乃天子門生?
你當天子門生是空話?
你當皇上不了解自己學生的敘事方式?
你當皇上要是沒見過宋知縣的文章,能隨隨便便就下詔稱為門生?
到底是你太懶,還是你認為皇上很忙會注意不到這些“小事”?
楊明遠看完奏折,看到陶府尹的名字,沒有提及宋福生,臉上波瀾不驚。
還告訴皇上他熟悉,這是宋知縣的敘事風格。
宋知縣那人是什么風格呢。
皇上,楊明遠,丁堅,見過宋福生文章的人多少都有些了解。
宋福生其人講實際。
例如奏折中漂亮的松花石,他用大量的篇幅,不是講這種石頭擺宮里有多賞心悅目。
而是講經過多少次試驗,發現磨刀有多快。
又有親身上戰場的經歷,更是能講明白磨刀石有多么能提高單兵作戰能力。
那一看就是還有一肚子話沒說完的樣子。
估摸是連制造、采買,朝廷該怎么給會寧百姓干活錢,分發、配備那一套都想抒發見解來著,就是篇幅不能過長,也或許是不敢直接在問安的折子里提實際問題在罷了。
和那份貢試卷差不太多的寫法。
黃龍的那些官員有哪個去過前線?有幾個親眼見過士兵手中的鈍刀?
沒有此種經歷,都寫不出來這一套一套的。
皇上看眼楊明遠,心中想著宋福生。
宋福生卻又是幸運的。
朕至少知曉是他在做實事。
而那些不為朕所知的好官員呢。
當天,皇上在議事時,請大臣們喝了黃龍府送來的蜂王漿。
又讓大臣們品鑒松花石硯,末了,皇上不經意地說了一句:“這是會寧特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