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有了名字,但是關于他名字的故事并沒有結束,在印度人的發音里面,派西尼-莫利托-帕特爾就不一樣了,這個梗被張楚標了出來,很多人以為他是P-辛格,也就是小便的俚語相近。
通過這個簡單的描述,陳英松看到了一個被同學恥笑的印度少年在科學的指引下利用π這個無限不循環數字成功扳回一局。
家里有動物園,里面不光有各種性情溫順的動物,還有很多暴躁的肉食動物,在哥哥拉維犯了一次錯誤之后,父親就把派跟拉維還有吉塔領到動物園里面挨個上課。
老虎、喜馬拉雅熊跟懶熊、河馬、猩猩、梅花鹿,似乎每一種動物都具備攻擊性。
也就是這樣詳細的講解,讓陳英松覺得有些許累贅。
如果他知道這還是張楚多加修改、刪減之后的結果,恐怕得驚訝原著小說里面究竟有幾十萬字是在描述這些動物!
哪怕張楚極力避免累贅的情況,他也要為后文做出鋪墊,比如動物園里面的老虎會把進入籠子的動物撕成碎片不是因為它餓了,而是因為其余動物入侵了它的地盤。
馴獸師用腦力戰勝體力的描述,會讓讀者在后續內容中有恍然大悟的感覺,派馴服理查德-帕克不就是類似的情況嗎?
陳英松越看越精神,故事里面的主角派竟然成了三種宗教的信徒,他對印度教這類型的宗教并不了解,可看了張楚的描述之后卻覺得應該就是那樣的。
雕刻裝飾的圓錐形卷筒內紅色郁金粉跟黃色姜塊,鮮艷的花環跟叮叮當當的鐘聲,還有香煙的芬芳氣息,在黑暗中轉著圈的油燈火表,神廟里四周站立著祈神賜福的打響雕塑,色彩艷麗的壁畫,梵天、濕婆、克利須那、象頭神等等。
張楚用真誠的筆觸交代著少年派“漂流”前的諸多關鍵細節,不光是印度教,yi斯lan教、天主教也都是派的信仰。
這些信仰的力量能讓人克服生命中的磨難,戰勝心魔,重獲新生!
真正的漂流還沒有開始,陳英松的腦海里面便出現了一個天資聰慧、熱愛自然、對不同信仰抱有同等包容與熱忱的少年主人公形象。
他看了看正在巡場的鄧一鳴,開口詢問道:“老鄧,你能過來一下嗎?我有事情問你。”
“什么事兒?”
鄧一鳴還以為作品出了什么問題,這些作品可都是經過了網上檢測的,有抄襲嫌疑的作品早就已經被系統直接篩選淘汰。
陳英松笑了笑說道:“放輕松點,咱們這次征文活動有外國留學生或者外國友人參加嗎?”
“據我所知是沒有的,都是中國人,畢竟是中國好文學嘛,海外華人暫時也沒有包括在其中。”
“那這就奇怪了。我看的這本書寫印度文化寫得特別詳細,當然真不真實得讓印度文化的大師來鑒定,我還以為是一個印度人或者長期住在印度的海外華僑呢!”陳英松撫了撫鼻梁上的老花鏡,猜測道:“會不會是那種在印度生活過幾年,然后再回國的人?”
鄧一鳴俯身看了看陳英松面前的閱讀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幾個字在屏幕最上方很是顯眼,他整個人頓時樂了起來。
“陳老師,這你可就看走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