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晚上即將過去,張楚還埋頭在史書當中尋覓著任何跟萬歷皇帝朱翊鈞的相關資料,書簽都用掉了不少。
等他把所有準備工作都完成,在桌面新建了一個word文檔之后,他就在思考起究竟要用什么標題來寫這個小論文。
這時候一個想法突然擊中了他的心,“萬歷十五年”這幾個字從他腦袋突然冒了出來!
怪不得自己在明朝那么多皇帝當中下意識就選了萬歷皇帝,怪不得自己想要寫點與眾不同的歷史出來,原來都是記憶在作祟。
上輩子他沒看過《明史》全集,不過把《萬年十五年》跟《明朝那些事兒》翻來覆去都看過了好幾遍,具體內容當然沒有記住,只是對這些人、這些事兒都有了一個簡單的印象。
就是這個模模糊糊的印象一直牽引著他,要不是剛剛腦袋突然變靈光了,說不定他還沒想到那部小說!
地球上面時,《萬歷十五年》在歷史愛好者的圈子中傳頌多年,甚至達到了“生平不讀十五年,就稱明粉也枉然”的地步。
這是歷史學家黃仁宇的成名作,也是一本暢銷的學術書。
可以說,在散文里面,它的歷史水平最高;在歷史里面,它的散文水平最高!
《萬歷十五年》既不像編年體史書那樣依照時間的脈絡敘述一個王朝的興衰,也不想紀傳體史書那樣單獨介紹每個人物的一生,而是把歷史剖開一個橫截面,像紀錄片導演穿越過去一樣,把當時的一位皇帝和五位著名大臣,以一種群像式的敘事手法緩緩展開,從中折射出十六世紀中國社會的完整面貌。
并且,如同管中窺豹一樣,從各種細節中,觀察公元1587年的大明朝在歌舞升平的表象下,究竟有哪些事件蘊含或者揭示大明王朝即將走到盡頭。
《明朝那些事兒》雖然也是寫的正史,不過更加偏向于小說,就寫小論文而言,顯然《萬歷十五年》更加有學術氣息一些。
這是一本介于學術和商業的書籍,在美國多家大學被列為教科書,同時也是國內各個大學教師的推薦讀物。
這本書的作者黃仁宇是美籍華人,《萬歷十五年》最初成書的時候也是英文版,最后由他本人再譯作成中文,讓那幫外國人們更好的了解到明朝的歷史。
《明朝那些事兒》非常火爆,可《萬歷十五年》也不弱,自從出版之后就多次加印,火過一次又一次。
甚至于在著名反腐大劇《人民的名義》當中,高育良書記最喜歡的就是這本書,電視劇的熱播又一次將這本明朝萬歷年間的歷史作品推到了熱賣榜。
各行各業的人讀了之后都會有不同的收獲,選擇這樣一個作品的部分內容來寫論文顯然是最合適不過的!
……
夜已深,不過張楚卻沒有太多睡意,他雖然已經遺忘了這部作品的內容,不過幸虧有系統在。
他現在有點猶豫,教授能不能接受這種新穎的歷史寫作方式,要是自己辛辛苦苦打字結果換來一個不及格,恐怕要氣得吐血!
時間有限,優柔寡斷也不是他的性格,打定主意之后就開始噼里啪啦的打字,一定要在截止時間之前把東西寫好。
【公元1587連,在中國為明萬歷十五年,論干支這位丁亥,屬豬。當日四海升平,全年并無大事可敘,縱是氣候有些反常,但這種小災小患,以我國幅員之大,似乎年年在所不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