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就像十三歲的小姑娘,經常被人肆意地評說。
電視機上面,周云深正在侃侃而談著:“很多所謂的通俗歷史作品,無非是把野史或者傳聞中的歷史拿出來用現在的語言組織一遍,沒有自己的思想,沒有自己的哲學觀跟審美觀。讀者們閱讀這種糟粕,其實是百害而無一利!”
主持人倒是高興得很,對于他們這種媒體人而言,觀點越激烈越好,越尖銳越能吸引人。
于是穆原贊同的說道:“的確很多作者的思想比較片面,對很多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評價有失公允。近些年來,有關歷史的內容在文化界全面升溫,什么講三國、品論語、明末清初等等,您認為這種歷史寫作熱是否跟功利有關呢?”
“當然有關了。當初我們這一批寫歷史的人還不多,胡煒他也算是半個后來者,業界的口碑被很多作品給毀掉了!有的作者寫明史,不過是拿本吳晗的《朱元璋傳》或者現成的《朱棣傳》、《嘉靖傳》做參照,以網絡低俗調侃語、無厘頭幽默來炮制一本又一本書,力圖發家致富。”
周云深一口氣說完之后,還有點意猶未盡的呷呷嘴,整個人對通俗化寫作的態度一目了然。
“什么歷史本來可以更好看?正如我們一直說的那樣,歷史需要銘記,如果一心想要討好讀者或以流行文化為風向標,最容易流入低俗,這樣的作品不比地攤文學高貴多少,最終只能讓讀者倒胃。”
張楚微微皺著眉頭,這周云深充其量也只是個研究者而已,說這種話只是在立牌坊而已,根本不可能有太多的影響力。
為什么自己老爸會打個電話專門來讓自己看這次的節目?
類似批判整個類型的行為早就見多不怪,現在很多作家或者專家之所以被旁人所熟知,依仗的就是批評。
好在這個問題并沒有困擾他太久,因為在主持人穆原的詢問下,一切都清晰起來。
“那您覺得現在歷史創作存在這樣的誤區,主要原因是什么?”
原本的采訪臺本上面可沒有這個問題,只不過是穆原在隨機發揮,正好接住剛剛的話題。
周云深有種不吐不快的感覺,他嘆息了一聲說道:“主要是寫作入門的門檻太低了。現在隨便什么人,以為自己看了本史書之后就覺得能寫歷史了,這簡直就是對歷史的侮辱!或許大家也都知道了,有個所謂的青年作家,學都還沒上完,就想著要來寫歷史小說,以為歷史小說的讀者會跟盜墓小說讀者一樣好忽悠,大錯特錯!”
“您是在說張楚?”
穆原狐疑的詢問起來,他心里同時也樂開了花。
畢竟這已經透露得很明顯了,盜墓小說目前全世界就只此一家,別無分號,而且還是學生!
之前關于張楚新書要寫歷史的傳聞已經在網上沸沸揚揚的,傳播得非常廣泛。
他的讀者們當然都是各種支持,只不過在旁人眼中就稍微有些不自量力。
周云深這種人氣不高的中年人,在話題度上面哪里有張楚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