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華納兄弟家大業大,如果賠本的話也會影響到戴維在公司里面的地位,制片人就是要能盈利才行!
張楚從善如流坐了下來,他并不清楚好萊塢劇本打磨的規則,現在就是先聽聽別人的看法。
李桉自從接手這個項目之后,就將《少年派》的中文版、英文版翻來覆去進行,但現在暫時依舊沒有什么頭緒。
簡化了電影拍攝的復雜過程,對于作者來說,寫一句“船沉沒了”或者“一個男孩和一只老虎在救生船上”是件很簡單的事情,但是在大銀幕上面,如何讓印度男孩跟老虎在觀眾面前呆在一起卻相當困難!
從顏色對比以及太平洋的波瀾壯闊來看,的確很有電影畫面感,只不過從技術角度的話,實現起來很費時間以及金錢。
為什么好萊塢的大片視覺效果那么炸裂?
一個是因為技術先進,另外一個也是舍得花錢,幾秒鐘的鏡頭就是幾十上百萬美元,慢慢渲染慢慢讓特效公司去完成。
大衛-馬基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鏡,開口說道:“我們是打算把你那320頁的改編成為一部2個小時的電影,需要濃縮成為210頁的劇本,而且不刪除原著任何內容。”
“聽起來很不錯,你們有具體的想法了嗎?”張楚現在根本不知道劇本的進度如何了。
李桉有些尷尬的說道:“現在我們剛剛把初稿拿出來,只不過大家都覺得它太遜了,所以才想尋求你的幫助。”
“電影要保證觀眾通過觀看不至于迷失在稍顯混亂的敘事結構中,我們想要保留這種敘事風格,用大量蒙太奇的手法來完成多個支離破碎的回憶片段描寫,但為了故事性必須要進一步優化。”
張楚對電影拍攝制作了解并不深,他唱著詢問道:“或許我們可以用一種這種的方法,既用到故事性也有一定的片段,這種多線敘事結構怎么樣?”
戴維-內特并不是酒囊飯袋,他擺了擺手說道:“能詳細說一說嗎?”
“我覺得可以用派的回憶展開故事的映入,并用這個來作為敘事的主要結構,中間穿插幾段拍現實生活的片段,同時這樣也可以用第一人稱的方式進行敘事。真實情節與回憶情節共同推動故事發展,真實情節里面就用一個作家采訪成年派的交流場景,這樣更加容易被觀眾理解。”
“我們沒必要墨守成規,一定要把原著里面少年派跟日本調查員的最后對話原封不動的放在他們身上。其實可以把這段對話放在成年派跟采訪的作家身上,這樣能夠完整有力的結尾。”
將文學作品改編成影視作品的時候肯定要進行一些調整,有必要對原著中的人物、故事以及敘事結構進行篩選,有的電影導演還會在情節和銀幕形象中加入自己的感情。
畢竟有很多電影觀眾沒有過原著,針對這些沒有經歷的人來說,這種改編有時候會很有必要。
《少年派》里面宗教主題占據了相當多的篇幅,就算張楚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改寫、優化,依然有大量筆墨在描述人性、生存、信仰上面。
既然是電影,那就要有明顯的故事情節才行,需要將的散亂故事鑄就的立體一些,這樣觀眾們才不會覺得云里霧里、繞來繞去。
那種電影只有文藝青年才會有興趣,普通觀眾根本看不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