掛羊頭賣狗肉的情況比比皆是,什么《最后的騎士》、《圣杯迷蹤》、還有號稱是中國式達芬奇密碼的《敦煌迷霧》、《孔府疑云》之類的。
與其說這些是跟風,倒不如說是擺明了占便宜。
任何一本火書成功了都離不開這種情況,上述情況還算是節操值稍微高一點的。
有些出版公司是根本就沒有底線這東西存在,他們會模仿書名甚至是封面,將山寨進行到底!
比如近期比較火的《人類簡史》就遭遇了最大危機,這原本是以色列作家尤瓦爾的作品,可是卻遭到了國內出版商的碰瓷,名字也叫《人類簡史》。
只不過副標題不同,正版的副標題是“從動物到上帝”,山寨版是“我們人類這些年”。
關于這本書,大量吐槽出現在豆瓣和亞馬遜等平臺,受害讀者不計其數,山寨版在豆瓣上面的評分低至2.5分,許多讀者都發表評論表示自己買到了一本假書!
偽書、跟風書、山寨書在國內并不是什么新鮮事。尤其是山寨名著,更是圖書出版行業長期存在的普遍現象。
每一本知名暢銷書的旋風刮過之后,總有一大批裹挾著相同概念的書籍紛至沓來,借著暢銷概念的風行,狠賺一筆。這種書或者跟風概念,或者跟風話題,或者跟風情節,或者跟風主人公,跟風書名。
現在南海出版公司跟翰林文化傳媒對類似的書名跟封面監控得很緊,先前很多小說都在蹭鬼吹燈的熱度,比如《鬼滅燈》、《鬼吹蠟》、《鬼點燈》這類型的作品就讓人無從指責,乍一看好像有些像。
但另外直接把鬼吹燈擺在書名上的作品也有,《鬼吹燈之黃河鬼棺》、《鬼吹燈之湘西神蠱》這些作品的出版商統統都被告上了法院!
根本就沒有發律師函,直接就先告了再說,就當是殺雞儆猴。
這樣一來,直接在書名上面做文章的還是少了許多,大部分都是改個一兩個字或者諧音字,這樣在法律層面就不存在侵權的狀況。
現在《達芬奇密碼》估計也要遇上類似的事情,所以顧新學覺得很是心累。
……
“真是沒想到,我也有被高價挖墻角的一天。”
王龍華看著電腦屏幕上面QQ消息,自言自語的說起來。
他之前是一名中學教師,但由于不喜歡辦公室里面的老師們為了個先進名額而整出類似甄嬛傳后宮那樣的爭斗,就干脆辭職在家寫書!
主攻懸疑推理小說的他這些年來還是積累了不少作品,但大多數都是不溫不火的那種。
說撲街吧,好像還能賣出去十多萬冊,不至于生活窮困潦倒。
說大火吧,感覺還差了好幾口氣,寫了快十年功夫也只是擁有一小部分讀者,他那些作品說出去大部分都沒人聽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