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亞當回到紐約編輯部不久,他就將自己采訪的內容撰寫出來,然后發到了官網上面。
雖然里面有很多內容是在談論中西方的教育,談論貝建中兩兄弟是如何收到父親的影響而走上建筑設計師的道路,可放在最顯眼位置的卻是他們關于張楚那本小說的討論!
除了建筑設計行業的人而言,沒人關心這倆人在什么樣的環境下長大。
而關于貝津銘如何評價《達芬奇密碼》卻一直都是網絡熱點。
這從此前的請愿活動支持量就能看出端倪來!
所以當今日美國主管推特賬號運營的工作人員簡單用這個話題來概括專訪內容之后,跟隨推特鏈接跳轉到官網看完整新聞的人非常多。
“貝先生竟然看完了?”
“我就知道金字塔下面沒有抹大拉的尸體,一切都是張楚在杜撰。他太可惡了!”
“看完了這篇新聞之后,我發現更加喜歡《達芬奇密碼》。”
“哪里有評價?這是假新聞!”
“很酷,一家人都是建筑設計師。”
“我還以為是真的,昨天跟很多人一起在盧浮宮內部的金字塔前進行了跪拜。”
網友們各抒己見,慢慢讓這條新聞的點擊閱讀量增加。
雖然貝津銘沒有直接接受采訪,雖然他沒有給出具體的評價,但行動肯定要比語言更加有力度。
能去買一本來,并且將它看完,這都是一份沉甸甸的認可!
有了《今日美國》的采訪之后,其余很多媒體也都援引了這篇報道,將它轉發到了自己的賬號上面,從而也擴大了新聞的覆蓋面,讓更多人看到專訪。
美國的主流媒體幾乎都進行了相應的報道,包括了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洛杉磯時報等頂級媒體。
這樣鋪天蓋地的宣傳,那些還不知情的讀者們才驚訝的發現,原來有這樣一部小說竟然得到了建筑設計師的認可!
當專訪在外網傳播開來的時候,國內的媒體也迅速把握到熱度趨勢,將這條新聞給簡單翻譯之后搬運回來。
當然,不同的媒體有自己的專門編輯進行翻譯,也有媒體比較懶,直接百分百原文進行轉發!
當國內網友們看到相關報道的時候,他們給貝津銘老先生以及張楚都送上了三十二個贊。
“我還以為除夕夜那天張楚的聲明就算完了。結果外國的媒體居然跑去采訪貝老的兒子,曲線救國啊!”
“哈哈哈,當李逵遇到李鬼,人家根本就沒有那個意思。”
“等等……我好像知道了點什么。這像不像是在做語文考試的閱讀理解題?張楚對玻璃金字塔的內涵加以引申跟擴大,不就是我們做題時候的感受嗎?人家可是高考狀元,所以閱讀理解做得非常棒,能把玻璃金字塔的功效寫得設計師都驚嘆!”
“貝老:我沒有這么想過,我不是這么設計的……哈哈哈哈”
“連百歲老人都還在看張楚的書,這果然牛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