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口“勸誘”了兩下,無奈普洱說話也是滴水不漏型,效果究竟如何他還真不清楚。
也不敢多問,反正時間還早,而且有些手腳快的工作室已經陸續開始交貨了,正好得去打磨。
交給工作室的圖紙,或多或少、都有些改動,直接拼接是不行的,得先做打磨。
改得不算很大,同行真要是有心去拼,在拿到所有組件的情況下完全是可以復原的。
實際上,墨斗加這些改動,倒不是為了所謂的“專利保護”,而是單純加個門檻。
他最擔心的,倒不是怕同行仿造,而是怕“不懂行”的人仿作。
任何行業、自然發展下去都會出現“檸檬效應”,就是所謂列幣驅逐良幣;
用心去做一件事,花的時間肯定會增多,而且很難做到量產;
反觀那種純粹為了撈錢的人,他們就無所顧慮,反正撈一筆就走嘛,口碑再差都不要緊。
打個不太恰當的比方,“偶像明星”。
所謂“愛豆”,其受眾說白了就是初中階段的小女生,沒見過什么市面、也看不出什么內涵,無非就是看誰帥,追星嘛、女孩子誰沒經過那個人生段?
一般這樣的明星,要火就火個兩三年,長久不了,都一波接一波,過了這個時間段,現在這波追星族年紀大了、知道羞恥了,哪怕這個偶像已經開始努力像實力派轉了、也沒用。
口碑擺在那里,絕大多數路人觀眾想起你之前那些粉絲的劣跡就對你恨得牙癢癢的,就單純你這個名字擺在這里就本能得覺得狗改不了吃屎,轉型?
省省吧,普羅大眾肯定會覺得你就是在立人設、根本不會當回事兒。
本來那些受眾又已經脫坑了,新“上線”的這一波飯圈女兒們有有自己的“新本命”,老偶像誰在乎啊?
正因為這些特性,經紀公司捧新人的時候也都是批量生產,找些靠譜的化妝師和調音師,隨便打扮一下、弄個純紅齒白的造型,出兩首不知所謂的口水歌、各個社交平臺花錢清點兒小號刷他十來波營銷,看市場情況逐漸見風使舵立個人設,行了,該怎么撈錢怎么撈。
這樣弄出來的偶像,你讓他轉型也確實轉不過來。
人就是這樣,謊言重復一萬遍就城真的了,被吹捧的多了,搞不好還真以為自己是個“腕兒”了,看到自己明明什么都不用做就能數錢數到手軟,誰還會花時間去磨練自己的業務水平?
等到自己這波粉絲逐漸理智起來了、自己人氣開始下滑了,他可能自己都不知道發生了什么,我明明比之前還更努力、怎么觀眾就不買賬了呢?
典型沒擺清楚自己定位,他們以前能紅,無非就是有人在捧、靠著水軍流量誤導大眾、關鍵有些社交平臺還確實就靠這個,交保護費我隨你怎么營銷,不交錢、我帶頭封殺你、你能怎么辦?
資本投資偶像也是奔著錢生錢去的,最火的那段時間賺完了、那你這個人也沒什么作用了,反正下一波偶像也已經“培養”好了,他們正是市場收割力最強的階段,同樣是花100萬營銷費用,捧新人能賺1000萬、支持老人轉型能賺300萬,傻子也知道該怎么選咯。
這種模式,屬于塊錢,投入大、收益回報也高,而且沒什么技術含量。
對,沒什么技術含量!
只要有錢,“偶像明星”誰都可以捧,多紅的都可以。
相反,“實力派”明星,那就不好說了。
小紅靠捧,大紅靠命,有些演員,那就是怎么捧怎么都紅不了,明明都是一流導演、上億制作、回回拉四五個影帝級別人物跟你配戲,觀眾就是怎么都喜歡不上你這號人、該不紅就是紅不了。
經紀公司能怎么辦?
營銷?
就沒聽說過哪個能在業內立足十多年的知名演員和音樂人是營銷出來的,能做到天王天后級別的人物,誰不是20歲出道就拿最佳新人、十多年一路摸爬滾打一步一步做到那個地位的?
那么,選擇支擺到了投資人面前。
捧流量、造偶像明星,花100萬,穩定輸出1000萬的收益;
砸1億、2億,到最后,1%可能出一個名垂青史的天王天后、99%可能徒留觀眾茶余飯后奚落的談資。
選哪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