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三國除外。
這三個國家,雖然說平時互相看不順眼吧,但總的來說還是同一類人,外貌、文化,包括其他方方面面都有共性,其中最大的一個,喜歡“內斗”。
自己人都斗、別說外人了。
所以,在“文化入侵”這一塊,這三個國家,是最不容易買賬的。
窮的時候還有可能,現在都有錢了,誰鳥你啊?
看看最近這幾年國內電影市場,有幾個還在拍那什么“落后”和“愚昧”?
藝術來源于生活,現實中都不存在這種事情了,再拍這玩意兒誰看呢?
那么,第二招就來了,“挑撥”。
你們不是喜歡內斗嗎?好啊,給你找個理由,讓你斗!
我這電影——或者其他文化體育產品,在你的國家深受歡迎,市場占有率超高,甚至說接近于壟斷。
突然鬧一個幺蛾子,理由隨便找,總之就是要制造你內部爭端。
本來這電影看得好好的,片尾打個“未完待續”,一大堆心癢癢說下一部什么時候來啊?還有多少天啊?
下一部拍好了,本身什么問題都沒有……
場外出事了。
“全民”抵制。
然后電影投資人跳出來“我們也很冤枉啊,希望你們能夠理解我們的立場!”
其實就是故意被抵制的。
不得不承認,我國教育水平還不是很高,有一部分人,該知道的事情他確實不知道,沒有形成那個觀念,碰到大是大非、他理解不了;
他只知道,自己想看的電影看不了了;
然后網上還有一堆人上綱上線罵電影相關人員。
他心里就會產生一種情緒。
不見得立刻爆發,但如果積蓄多了呢?
今天這個電影、明天那個電影,今天“冤枉”、明天“立場”,久而久之,越來越多的行業主動觸雷找抵制,這些人,會怎么做?
這就是挑撥。
其實也很常見,效果有是有那么一點,畢竟之前經常聽說砸外國車的事情嘛;
砸車本身確實不理智,往深了說,這就是在助長敵對勢力這種“挑撥”戰術的氣焰。
車子還好,有替代品,那如果是沒有替代品的呢?
這種戰術,可怕就可怕在,所有行業都可以玩。
文化體育這種,挑撥效果其實也就那樣,怕就怕有些涉及核心生產力的底層科技行業也玩這招。
說明白點兒,芯片、大型醫用器械、人造器官、超精加工的機械構件……
假如,有朝一日,這種行業也來主動找抵制,如何應對?
人家患者等著救命呢,現在只有一家公司的人造心臟瓣膜可以用,你敢、你能抵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