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方面是因為王廷上下都緊盯著燕記不放,燕記不能落人口實;另一方面,他們也要為商會以后的名聲著想。
洪水遲早會退去,生產遲早會恢復,搶這么幾個月的高價買賣不劃算。
為了防止其他商人倒手買賣,燕記限顧客每人每天只能購買三斤。
不過其他商販看見其中機會,立刻就雇人排隊買糧,想將燕記的糧食都吞下。
李開良自然不能讓它們得逞,每天限量賣糧。但這么一來,還是有大量平民買不著。于是燕記開放粥棚,每天免費發放一頓粥飯。
等到龍口堰事件過半,衛王蕭宓即下令開倉販賣平價糧。
過去幾年,衛國總體上算是風調雨順,倉稟充實,并且掌管的官員都是新上任不久,積腐之風未成,因此蕭宓底氣還是很足的。
王廷放糧,民間的富商們立刻搶糧,想將國倉買光以坐等漲價。這么干的大小糧商不計其數,法不責眾,蕭宓抓了幾個帶頭的商會以儆效尤,可是收效甚微。
殺頭的買賣有人做啊。堂堂國君,一時竟也無奈。
燕三郎和李開良二人分析局勢,商量許久,李開良才離開邀景園。
巧的是他前腳剛走,衛王的宮使后頭就到,召燕三郎入宮。
“那幫狗犢子!”蕭宓拍桌大罵,在燕三郎面前也不顧及天子形象,“孤在這里節衣縮食,恨不得多省幾個米粒;他們倒好,拼命囤糧想搜刮百姓的血汗錢!”
燕三郎安慰他:“平民家里也常囤米面。”
蕭宓按了按額頭:“瀾江沿岸有大麻煩,城鎮鄉村都被水淹了,存糧也緊張。像受災最重的赤湖、五指、文安等市來不及統籌,義倉一開起來賑災就被搶光,社倉的存糧也急劇減少。”糧食主產地,今年反而成了重災區。水患雖已退下,但恐慌正在這些地區蔓延。“更不用說鳳崍山區。”
“大水已退,可以往南方運糧了。”來自修羅道的大水已經被阻斷,白靈川、瀾江、崍江和沿途各大湖泊水位緩落,船只又可以重新往來,相當于往災區輸血。
“各地已在救濟災民,但糧價已經炒上來了。”蕭宓頭疼,“百姓兜里原本就沒剩幾個錢。”瀾江沿岸多少平民家破人亡,房子都被淹了,還能剩幾個錢吃飯?
“供應湯飯的棚子,全國有近千個之多,燕記就有七十多個。”燕三郎不慌不忙,“米都煮成了飯,也就倒賣不得了。”
“知道你貢獻大。”蕭宓笑罵一聲。
事實上,賑災必經報、驗、審三關,以確定水災的程度、范圍,并依災情等級和地區人口來核定放糧總額,然后才由戶部劃撥糧食,運往受災地區。無論災情再怎樣緊急,這些手續也不可避免。
誰都知道辦手續要花時間,尤其官方多個環節,一環也少不了。可是災區的災民嗷嗷待哺,斷幾天糧就要死人。所以在官方賑災到來之前,像燕記這樣的民間力量先施舍粥飯、平價賣糧,就可以解救不少性命,端地是功德無量。
除了燕記,各地也有富戶、善人自行賑濟災民。但這活計非常專業,一不小心就會引發新的暴亂,不是什么人都能干的。
有善心又有武力的燕記這么做,官方當然是很歡迎了。
蕭宓頓了一頓才道:“孤想讓王廷上下都捐資賑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