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世的時候張有礦在學業上面是個標準的學渣,座位最后一排,上課睡覺看也沒有哪個老師懶得理的主兒。在別人眼里,對于張有礦來說,到學校里面跟度假沒有什么區別。然而對于上大學,張有礦卻是相當向往的。并不是說他對知識多么渴望,而是對于大學里面那種號稱成人幼兒園般的生活的向往。
可以認真投入但是不用考慮什么負責任的談幾段戀愛,可以正大光明得花父母給的錢,一周沒有幾節課,考試的目標只不過就是及格……
總之一句話,上大學的快樂,在自己那些同學的嘴里,張有礦聽過無數次,但是卻從來沒有嘗試過。
得不到的東西,永遠,是最珍貴的。
聽了自己孫子剛才的問題,張治農笑著搖了搖頭,說道:“你爺爺我哪里有什么學習的本事啊,你老爺爺倒是供我上了四年私塾,可是我上學路上就跑了,根本不愿意去聽先生講那些聽不懂的古文。我那會兒啊,最喜歡的就是到油坊里面玩兒。后來你老爺爺看我也不是個學習的材料,就讓我到油坊里面來幫工。我從十二歲開始,就整天得在打油屋子里面干活,看著黃澄澄的花生油從油槽里面流出來,我這心里就高興得跟吃了蜜一樣啊。”
張治農是榨油方面的榨油方面的專家,下一步張有礦打算把爺爺給油坊里面來,當個顧問。
“爺爺,那以后你把你的山羊都賣了,然后到我的油坊里面來,指揮著我的工人們打油,怎么樣?”
“好,我不光能指揮,我還能干得動呢。”
張治農對于木榨是很熟悉的,然后眼前的半自動的機器設備,雖然說并沒有見到過,但是很多地方跟木榨的原理是一樣的,所以很快也就弄明白了這個機器的工作原理了。
“有礦,打油,最辛苦的就是打樁。你看這個機器,這里是出油的,這邊一通電,這個千斤頂就會往下壓,這油就能榨出來了,要比原先打樁省事多了,而且這花生粕里殘留的油也少得多。不過唯一的缺點呢,可能就是這樣打出來的油,不如用傳統的木榨打出來的油香。”
“爺爺你說的我完全贊同,用古老的木榨打出來的油,確實比這種機器榨出來的香。我都還記得我小時候吃的用老油坊那邊木榨打出來的油炒的菜,要比1993年以后韓家勝買了機器之后打出來的油炒的菜香的多呢。”
張治農嘆了口氣說道:“只不過木榨打油太費人工,效率也低,用木榨打油開油坊,現在是根本不賺錢的。”
人工成本,在傳統油坊里面是重要的成本之一,后來隨著小型榨油設備自動化程度越來越高,然后原先一二十個男勞力才能完成的木榨打油工作,現在只需要兩三個人就能榨出油來。
不過,買下新老兩個油坊,對于古老的木榨打油工藝,張有礦卻有自己獨特的打算,不過他心里的打算還不算成熟,所以暫時也沒有跟父母說起來。
到1956年的時候,全國木榨保有量大約在15萬套左右,然而到2002年的時候,全國上下能有一兩萬套木榨就不錯了。
大多數的木榨,都被人認為是過時的東西,砸壞之后,當了柴火。
別人看不到木榨背后蘊藏的巨大財富,不過張有礦卻看得到。
想起了木榨,張有礦忙對自己爺爺說道:“爺爺,咱們到老油坊那邊去看看吧。”
“好!”
老油坊,那里才是張家油坊真正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