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有了養豬場要被關停的插曲,生活還得繼續。
王北北晚飯都不吃就回城里去了,拎著兩個大西瓜。
張媽也挑了兩個瓜帶回家,放冰箱里凍著,以備晚上鄰居過來串門吃。
張一帆卻沒有回去,戴著個草帽,抱個筆記本電腦埋頭在瓜田里研究著....
研究的東西有兩個:
第一,這瓜為什么突然變得好吃了?
第二,如果科學分辨和挑選熟透了的西瓜....
西瓜為什么變得好吃,張小帆列出了許多因素:
品種,土質,澆水的方式,澆水量,施的肥料,光照等等....
然后,沒找到什么可對比的東西;
照他的辦法,要想搞清楚原因,只能來年種瓜的時候做實驗來驗證。
而挑瓜的方法,其實無論是張爸還是張媽,都是有教過的;
無非就是拍拍瓜皮,然后聽聲音,聲音清脆的那就代表熟透了,如果沉悶的,那就是沒熟透。
張一帆覺得這方法不科學,也沒辦法量化,更沒有可完美復現的條件。
比如,拍的力度要多少牛,應該拍在什么位置,用什么角度...
聽的時候,耳朵又該距離西瓜多遠,用什么樣的標準來判定算是脆響還是悶響。
這些疑問一出來,直接被老張頭照著他腦瓜子就是一個爆粟....
張媽則是連稱擔心淘寶店來客人下單了....
沒人打擾的時候,就是研究最好的時候,張一帆開始擬出了自己的實驗計劃:
用X光來看瓜里面熟了沒有,這個理論上應該是有實現的可能性;
只不過,一是成本非常高,二是準確度不行,理論上來講,熟了的瓜瓢和沒熟的都是同一種物質,而且疏密度都差不多....
再然后,設備體積大,還要考慮防輻射,供電等等....沒誰愿意搬個幾百斤的X光機到瓜田里來看瓜熟了沒。
這不符合張一帆節省成本的要求。
所以前人的經驗還是要采納的,畢竟那么多年的經驗可不假....
張一帆想做的就是優化,把這個過程更為科學化。
首先,敲擊的,肯定不能用手,否則力道無法控制;
聽聲音的,也不能是人耳,辨識度不一樣,而且沒辦法量化。
有了方案,很多東西便可以一步步去實現,
彈瓜裝置,張一帆選的是一個用限位開關來觸發彈簧的兒童玩具,
聽音,用的是個小話筒....
再然后,選擇十個西瓜,編好號.....每個瓜在三個位置各彈三次,彈的同時錄下聲音....
小半天后,張一帆弄到了一組數據,同時也把那十個實驗品西瓜給破開了,記錄下相應的結果....
他可不敢把這些瓜挑回家里,吃的肚兒溜圓的張一帆給靠著瓜田的豬們一場福利:西瓜宴;
這是他毀尸滅跡的最好辦法,那些整天吃飼料的豬能把西瓜連瓢帶皮都吃個一干二凈....
把一切清理現場的工作都完成之后,吃瓜吃得打飽嗝的張一帆抱著電腦回了家,再次把自己關到房間里。
————————,
第二天一早,老張頭習慣性地早起。
有了兒子弄的自動化喂養系統,喂起豬來省事多了,這還是只改造了十頭豬的豬圈;
要是完全改造好了,老張頭覺得,自己一個人,管個兩百頭豬的養豬場完全不是問題。
不過,這些都已經不可能了....
給鎮里的屠戶打了電話,過幾天他們就過來收豬了,接下來要怎么辦,到時候再看了,總不至于會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