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默寫《清靜經》、《關尹子》。
再默寫《沖虛經》。
還有《陰符經》。
《陰符經》涉及到了天道所執,陸鳳秋又從旁加了一些自己的個人注解。
還有諸多典籍,陸鳳秋也一一整理出來。
但唯獨將《南華經》、《道德經》留在了最后。
因為這些日子陸鳳秋默寫經典時總能感覺到一股文章精氣上涌天際,好似要引動天地間的某些感應。
陸鳳秋便已經明白,在此方天地默寫這些從未出現過的道家經典,便猶如是著書立說一般。
但陸鳳秋深知,這些道家經典并非是他所作,這些都是道家先賢集大成之作。
他怎能竊取這些先賢經典的運道,做那欺世盜名之人。
所以他便盡力壓制那股精氣上涌,沒有讓文章精氣上涌天際,風云相聚,引動那些不必要的變化。
先前的那些經典還好說,憑借陸鳳秋的實力也能壓制在一定范圍內,不會引動天地感應。
但《南華經》、《道德經》便不一樣了。
《南華經》與《道德經》、《周易》合稱“三玄”。
《道德經》更是被譽為萬經之王。
是道家的無上經典。
即便是他全力壓伏,也難以抵擋住文章精氣的爆發。
但《南華經》和《道德經》是道家精髓所在,不能不傳。
不過《周易》陸鳳秋卻是沒有打算傳下。
用不了多久,此方天地之中,洪易便會編纂出《易經》,成為可以媲美中古圣賢的易子。
洪易編撰的《易經》蘊全天地風雷,水火山澤八卦,還有永恒剎那,至高無上的太極二字,更還蘊含了楚家的六道梵書理論在其中,還有上古各種卦象,太古預測未來的種種神通。
從某種程度上會和《周易》有重合,但卻又更為契合此方天地的道理。
陸鳳秋所知道的《易經》分為三部,分別為《連山》、《歸藏》、《周易》。
如果陸鳳秋將他見過的《易經》傳下,無異于在斷洪易的易子之路。
陸鳳秋不屑于那么去做,也不會去那么去做。
他之所以讓洪易削肉還父,便是想要洪易求一個坦蕩。
當然洪易可能以為是自己在刻意為難他。
這就是二人所理解的道不同。
陸鳳秋所理解的道是我為人人,人人為我。
而洪易的道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這二者之間雖然只是順序變化了一下,但卻是千差萬別。
道不同不相為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