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道長,您聽聽,這玄奘大法師是不是厲害的很。”
“我還聽說,那玄奘大法師的大徒弟是一只老猴精,會騰云駕霧,厲害的緊。”
陸鳳秋從袖管中多掏了散碎銀子,放在桌上。
茶倌兒一看,眉開眼笑道:“哎吆,道長,瞧您這范兒,一定是得道高人。”
陸鳳秋老神在在的說道:“茶倌兒,弘福寺在哪個方位。”
茶倌兒一聽,當即給陸鳳秋指路。
“您吶,出了門右拐,過兩條街,再右拐,再過兩條街,然后就能看到弘福寺了。”
陸鳳秋笑了笑,起身離去。
茶倌兒熱情洋溢的道:“道長,您慢走,下次再來!”
……
唐僧四人取經回到長安之后,唐僧便在弘福寺翻譯經書。
陸鳳秋之所以要到弘福寺來,自然是為了傳道而來。
如何傳道,自然不能是空口白話,找個山頭,收兩個徒弟完事兒。
而是要正大光明,打響名氣,然后愿者上鉤。
唐僧師徒剛剛回到長安,風頭正盛,此時,正好借他們師徒的風頭一用。
唐僧歷經九九八十一難,取回經書,只是為了讓東土大唐有情眾生不再于這人世苦海沉淪。
讓這人間的眾生不再飽受冤魂的騷擾,用這大乘佛經普渡冤魂。
唐僧慈悲心腸,悲天憫人不假。
但是經書是死的,人是活的。
他雖然將經書取回來了,但他人卻是去靈山享福去了。
所以,他雖然取得真經,這世間依舊沒有什么改變。
……
弘福寺,藏經閣中。
一個濃眉大眼的光頭和尚,正在和一眾僧人翻譯著經書。
他生的天庭飽滿,地閣方圓,身披佛衣袈裟,氣度不凡,一看就是大德高僧。
他便是大唐御弟,唐玄奘。
“玄奘師兄,此處該如何譯?“
一個身著灰衣的老僧坐于玄奘的左側,手持一卷經書,正在朝著玄奘詢問其中真意。
玄奘見狀,仔細一瞅,然后道:“言十種障者,一無物相障,二有物相障,三非有似有相障,四謗相障,五一有相障,六異有相障,七實有相障,八異異相障,九如名義相障,十如義名相障,此之十障障于般若。“
一旁有個眉清目秀的年輕僧人問道:“師叔,此經真意何在?”
玄奘聞言,正要開口作答。
此時,門外傳來一句清音。
“此經真意皆在性空假有四字之中。“
“正所謂人無我、法無我。”
那年輕僧人聞言,忍不住回道:“那何為性空?何為假有?”
清音又從門外傳來。
“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是因緣和合而成,沒有實在的自性,故稱為“性空”。“
“但“性空”并非虛無,虛假的現象仍然存在,這種虛假的現象就稱作“假有”。”
““性空”和“假有”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只有獲得般若智慧,才能在觀察事物時,不為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才能擺脫世俗認識的束縛,把握佛教真諦,達到覺悟的境界。”
那年輕僧人聽到這里,不禁目露沉思之色。
本來坐在蒲團之上的玄奘臉上則泛起好奇與欣喜之色,當即起身道:“不知是哪位大僧到此!”
這時,一道身影從門外走了進來,頓時引得一眾僧人目瞪口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