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答案很快揭曉。
包青天還真是包拯。
劇本一開始,便是一段背景介紹,說是在廬州有一個名叫“包拯”的人,自幼聰明伶俐。
然而,其長相卻有些奇特,不僅面黑如炭,額頭上還有一枚月牙印跡。
真是包拯,陳永平更是激動。
因為《三俠五義》的原因,很多人都喜歡上了包拯斷案的故事。
只是有些遺憾,《三俠五義》畢竟是武俠,“武”才是主要元素,關于包拯斷案方面,總感覺完全沒有看過癮。
現在,李寒打算彌補這方面的遺憾了嗎?
想想就讓人覺得激動。
而且,這里的包拯的額頭上,同樣有一枚月牙印記。
這同樣讓陳永平激動。李寒虛構的這一包拯形象,其影響力怕是要越來越大了啊!
在史書上,并沒有包拯的額頭上有一枚月牙印記之說。
但是,李寒在《三俠五義》里說,包拯的額頭上有一枚月牙印記。
并且,還解釋了原因。
那是因為包拯剛正威嚴,不僅要斷陽間的案子,同樣還要管陰間的案子。
正是日斷陽間夜斷陰。
包拯需要穿行于陰陽兩界,他額頭上的月牙印記,便是他穿行陰陽兩界的“通行證”。
這種說法讓讀者們興奮不已。
現在再見包拯,也再見包拯額頭上的月牙印記,陳永平確定,這一形象肯定會越來越深入人心。
到時候,人們一提到包拯,肯定就會想到他的額頭上有一月牙印記。
敢虛構一歷史名人的形象,同時還能讓自己虛構的形象深入人心,估計也就只有李寒能夠做到了。
陳永平心里感慨不已。
事實上,在前世的歷史上,同樣沒有包拯額頭上有月牙印記的說法。
包拯額頭上有月牙印記的形象,之所以會深入人心,廣為流傳,因為源于《三俠五義》里,關于包拯外貌形象的描寫和塑造。
當然,在《三俠五義》之前,民間已經有了相關的傳說,只是因為《三俠五義》更加的廣為流傳。
這個世界,李寒通過《三俠五義》,讓包拯的這一形象問世,過程倒也可以說與前世吻合。
陳永平兀自還在感慨。
感慨之后,繼續往下看。
很快,又是眼睛陡亮。
因為故事一開始,包拯就用靈巧的心思,巧破了一件小案。
說的是在熱鬧的街頭,一位賣油條的老伯的銅錢,被一個牽著一頭豬的男子偷了。
但男子堅持說自己沒有偷,而老伯當時并沒有人贓并獲。
這就麻煩了。
即便真是男子偷了銅錢,也不可能有證據讓其認罪。
那個時候又不能檢測指紋啥的。
怎么辦?
包拯有辦法。先是假意審豬,然后有了理由讓現場圍觀的人,每人拿出一個銅錢,放進一盆清水里。
結果男子的銅錢放進去之后,清水立刻出現了一層油花。
老伯是賣油條的,用沾滿油的手收錢,他的銅錢上自然也會沾上油。
而男子投進去的銅錢上有油。那么,自然是從老伯哪里偷來的錢了。
男子不得不認罪。
陳永平則看得哈哈大笑,真是精彩啊!包拯不過只是小試一下身手,就這么精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