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在江口海底,若仔細觀察就能發現異常。
無數渾濁淤泥中,夾雜著浮游狀的顆粒軟膏,這些營養物質隨著大江匯入海峽,這些好似軟質流體般的聚合物,無數大小不一的深海魚類紛紛爭搶吞食。
以違背生物本性,一些海魚甚至沖入淡水區,游躥在渾濁的江水中,企圖尋找更多膏質,它們全是順著洋流,追尋膏質聚集在這里的。
臨近傍晚,海上刮起大風,吹拂著紅通通一片海面,浪越來越大,隨著膏質的減少,魚群散去一些,不過依舊有大量魚群還不肯離去,不過至少這江口不再如沸水般,漸漸平息下來。
幾艘救援艇試圖救助那頭須鯨,但為時過晚,它似乎已經窒息死亡。
在須鯨擱淺的位置,淤泥沙碩之中,一些隱藏地下暗流,依舊有些許膏質飄出,這些暗流是從溫陵山脈方向,地下水的支流,因為水位高低原因終止匯聚于此。
沿著蜿蜒狹小的地下水,遂穿過十幾公里距離,這是一片漆黑無光的溶洞空間。
黑暗中,靜止的水平面突兀蕩起波紋,一塊軟體白色膏質從水底浮起,膏質蓬松如同肉類泡水時間過長,表面覆蓋著一層惡心的粘稠物。
在溶洞水底,則又是另一番場景。
巖石表面覆蓋有一層奇怪的毛藻巖生植物,表面如同孢子般顆粒,一些盲蝦類生物會以它們為食,然而原本毫米級的毛藻綠體,在水下憑空涌現的粉狀塵埃的侵蝕下,極速畸變,表面如染色般開始發白,體積也極速膨脹。
最終攀附在巖石表面的根須失去活性,脫落上浮,隨著水流飄飄蕩蕩流向黑暗洞穴,流動中,這些膨脹失去活性的植物,散落成細微膏質,一些沉入水中,隨著暗流涌向未知方向。
………
李維很早就開始嘗試針對水域的侵蝕研究。
其大部分注意力主要分為兩邊,催熟靈植防止夭折,另一邊就是研究水生動植物,藻類這種最低等的高等植物,沒有種子,以孢子繁殖,鮮明特點就是結構簡單,非常容易蔓延生長。
他有些想法需要實驗下,為此他專注研究好幾天。
………
外界的情況沒有過多關注,領地內卻如掌心觀紋,一覽無遺。
枯燥催熟,又隨機性烙印銘文,需要注意并不多,而隨著領地內水域越多,李維隱約看到一條快速輻射侵蝕的新捷徑。
由空間侵蝕轉向物質寄生。
石竹山領地,以那團扭曲時空節點為中心,所輻射區域上下左右,并非平面,地底天空都緩慢的變為可活動區域,這種空間轉變,不是他意志能夠干涉的。
但在水域中,那些存在水流微觀中的物質,如果嵌入靈氣,是不是可以成為新的‘水領地’呢?也許可以,也許不可以,李維最先在泰禾湖試驗,但吸引的淡水魚太多,最終把試驗場轉向離節點最遠的地下溶洞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