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城、主簿等人見鄭成功的思維異于常人,完全不按照常理出牌,心底大感驚訝,完全將他當成是奇人。
主簿仍然指出其中的不足:“太爺爺所言倒不失為一條妙計,且太爺爺出發點是為了流民和鄉民好,但是人心懶惰,他們有了飯吃以后,一定會設法偷懶。”
鄭成功對這樣問題卻早有對策:“拓荒營每戶負責一塊地,每年向官府上交一定比例,剩下的農作物就全都是他們的收入,相當于我們借地、借工具給他們,他們按照我們的意思種植莊稼然后交租。對于身無分文而又沒有土地甚至沒有住處的流民而言,這已經是他們最好的選擇。”
“小人明白了,這官府就像是地主,流民是佃農。”
“可以這么比喻,但是我們要做的比地主更多,我們需要組織流民開墾荒地,一直到糧食收獲都要照看著,出現什么緊急事件還要第一時間幫他們解決。”
“這、這不相當于我們又要當爹,又要當娘么?縣衙門竟然還要如此無微不至地解決他們的問題?太爺爺是不是對他們太好了一些?這兵荒馬亂的,人命比草賤,給他們指出一條活路已經是他們莫大的榮幸……”縣衙的班子愁眉苦臉,鄭成功的要求幾乎是讓他們負責拓荒營從開辟荒地到糧食收獲,徹底解決流民問題。
換而言之,如果鄭成功能守住東莞縣,他們得耐心指導流民們幾個月的時間,直到他們在開辟的田地附近駐扎下來,形成新的村落。這些流民有本地流離失所之人,也有其他地方的難民逃亡至此。想要讓這些人重新平靜地過日子,談何容易。
“另外設法找到大量玉米、番薯的優良種子,接下來一兩年就全靠它們救命了。”
鄭成功想到還要組織流民前去開墾山地,種植的只能是對土壤要求不那么苛刻的美洲作物,玉米、番薯。其中番薯葉還可以食用,或者用來喂牲畜。
按照之前鄭成功從刀筆吏們口中得知,嶺南地方已經有相當一部分人靠番薯來度過荒災之年,番薯種子還有種植工藝想必都不缺少。玉米還沒有大規模地種植,人們也很少食用,不過作為一種重要的農作物,鄭成功還是希望能夠讓此時的人們意識到這也是短周期的高產作物,可以作為不時之需。
雖然鄭成功對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荷蘭人海盜和私人武裝船隊活躍在東南沿海、夷洲而不滿,但是他不得不承認這些殖民者和航海家從美洲帶來了番薯、玉米、西紅柿、土豆等美洲的農作物。
產自美洲的農作物不但對東亞文明是一個巨大的沖擊,而且也讓歐洲得以養活更多的人口。
17世紀到19世紀,各國的人口翻了好幾倍,除了農具、耕作制度的改良,新作物的大規模推廣種植、牲畜品種的雜交改良也居功甚偉。
拓荒營是用來安置流民、提供糧食,楚七還成立一個鄉勇營,也就是第八個營,由莞城以及周圍的鄉勇組成,以壯大自己的力量,在將來收復廣州城。
很快招募兵丁的告示就張貼出來。但凡是愿意從軍恢復朝廷的,則歸入鄉勇營,而不愿意在刀口過日子又沒有土地的,可加入拓荒營,在周圍山林鄉村開墾農田,種植一些美洲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