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是一個工業非常發達的國家,但是,他們沒有自己的工業體系。
這似乎很矛盾,但是又一點也不矛盾。
因為他們的工業是在二戰期間,由德國幫助建立起來的。
他們的工業從發展之初,就不是為了構建一個完整的工業體系,而是成為工業體系中的一個環節。
說直白一點,他們就是德國的附庸,他們的工業就是為了德國服務。
縱觀奧地利的工業,機械加工是他們的第一大工業,占據了工業產值的百分之二十五。
排名第二的化工業,也占據了工業產值的百分之二十。
排名第三的汽配行業,工業產值占了百分之十以上。
這三大行業,就占據了整個工業產值的百分之五十以上,從業人口占據了總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以上。
他們的許多企業在技術上都有獨到的優勢,甚至是無可取代的,但是他們沒有將整個行業整合在一起的基礎。
這不僅僅是國有企業的管理體系決定的,更是因為奧地利的國家地理位置,國際環境決定的。
以汽配行業為例,斯太爾公司是第一大公司,可是除了斯太爾重卡,曼恩(MAN)重卡,他們沒有自己的汽車品牌。
這家全國最大的汽車公司,只能給德國的寶馬和奔馳汽車公司代工生產汽車。
李斯特內燃機公司是世界三大權威內燃機研發公司之一,也是世界四大內燃機研發機構之一。
他們是全球規模最大的從事內燃機設計開發、動力總成研究分析以及有關測試系統和設備開發制造的國有控股公司。
但是他們只能給寶馬,奔馳,大眾生產發動機。
1984年,奧地利汽配行業總產值超過六十億美元,其中百分之九十都是出口,超過百分之六十都是直接出口到德國。
他們不是沒有生產整車的能力,但是他們絕對不敢獨自研發整車。
這里面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他們國家的地理位置決定的,除了東北部的多瑙河,他們沒有出海口,整車的物流費用高昂。
多山的地理特征讓他們交通不便,只能受制德國經濟,成為德國的附庸。
當然,也不能說受制,因為他們跟德國本來就是一個民族,要不是二戰戰敗,他們就是一個國家。
約納斯抵達格拉茨之后,全面考察了他們的斯太爾汽車工廠,曼恩(MAN)工廠、米巴公司、盧森寶亞公司、斯太爾動力公司,甚至還到格拉茨北部的李斯特內燃機公司參觀考察。
了解越多,越能發覺他們具有世界一流的工人,技術,但是也越能看清楚他們沒有自主權的窘境。
在格拉茨南部的汽車工廠,這里生產奔馳大G,寶馬三系,生產的汽車在四十八小時之內,就會裝車運走,發往世界各地。
但是這些物流企業,無一不是德國的。
這里面,有一部分原因是因為這些物流企業都是德國公司指定的,但是更多的原因是奧地利的國有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