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從哲笑道:“老夫覺得你那個報紙有些意思。”
“嗯?”
劉衛民神色有些嚴肅了些,說道:“方閣老是想要了小子的報社?這個恐怕不行,不是小子不舍得,而是因為報社主要的目的還是為了推行簡體字,讓更多人接受簡體字的。”
方從哲不由一笑,說道:“就你那狗屁不通的報社,給老夫,老夫也懶得要,老夫準備與一些好友自己弄一個,就是想問問你,小內閣你還弄不弄?”
聽了這話,有些明白了方從哲的意思來,小內閣,在他看來,小內閣就是內閣的預備役。
自萬歷元年,內閣者張居正呂調陽、張四維、馬自強、申時行、書潘晟、余有丁、許國、王錫爵、王家屏、趙志皋、沈一貫、陳于陛、張位……等等,以張居正為例,中二甲進士后,授翰林庶吉士,三年滿,依例授翰林編修,期間因為黨爭下獄、致仕隱休,后于嘉靖三十八年,為右春坊右中允,因參與《承天大志》編纂,嘉靖四十三年,進官右春坊右諭德,后為翰林院侍讀學士、禮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
永樂年間時,內閣閣老尚還不一定必須是翰林院出身,但到了后來,就成了“非進士不得入翰林,非翰林不得入內閣”規矩,大明朝入內閣者一百七十余人,非翰林院者僅十九人,還大多都是早期時。
想要入主內閣,經歷雖各有不同,但大致的軌跡是不變的,與張居正的軌跡差不多,但是,同為進士,進士與進士也是不同的,按照等級劃分,進士分為三等,即一、二、三三個等次,一甲進士只有三名,即狀元、榜眼、探花,二甲、三甲進士多一些。
禮部春闈后,需要進行一場殿試,是有皇帝親自出題監考,定出最后名次,二甲進士賜進士出身,三甲進士賜同進士。
考中了進士后,基本上就已經決定了今后最終成就,無意外的話,無論如何努力,結果都不怎么會有什么大的改變。
一甲三人直接越過庶吉士,狀元郎為從六品修撰,榜眼、探花則低一級為編修,而二甲中的優秀者,排名靠前的則需要入翰林院為三年庶吉士,三年后優秀的依例為編修、檢討等,差一些的則為六科給事中、十三道御史,再差的則下放到地方為官吏。
二甲進士最差的就是下放到地方為吏,三甲是同進士,與二甲差別可就大了,就一條,進不了翰林院一條,三甲進士的最終能混到知州、知府就已經算是頂天了。
一甲、二甲,入了翰林院的,一旦一開始下放到了地方為吏,想要入閣拜相就很困難了,而翰林院也多是從事編纂書籍、討論學問地方,當然了如今的大明朝,也成了爭吵朝廷政策過失,或是打擊政敵的地方,唯一有機會了解地方上具體事情的,也只有六科給事中和十三道御史,只有巡撫天下的時候才有機會了解地方上的事情,而這并不能讓劉衛民太過滿意。
內閣如同一國之總理,若無法真正了解地方上需求,又如何治理的好國家?
原本已經決定放棄了“小內閣”的事情,方從哲再次跑來,又讓他有些猶豫了起來,多多增加些更加實務的官吏對大明朝只有更多好處,哪怕這個人功利心很強,哪怕是個大奸臣,只要更為實務,他就不認為能壞到哪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