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龐大無比,治理要求頗高,一黨執政,首先就要避免黨內混亂,衛黨本身就要凝聚、強大,不僅僅只是一些名單,還有諸多事情,諸如確認黨內成員認可共同認可價值觀,共同遵守黨內章程紀律,從上至下結構框架,發展黨員的要求,如何讓百姓認可衛黨價值觀并堅定支持……等等,一系列事情都要仔細斟酌,需先將基本黨章確定了,成員認可了,如此基礎上才能加入。”
將名單折子還到劉之坤手中,笑道:“爝兒剛剛登基為帝,陜甘、山西、河南因災而亂影響,各府縣因龍票之災禍尚未平息,朝廷諸事頗多,當先以國事為重,朝廷越是困難時期,百姓越是絕望之時,越是趁機獲得最大利益之時,你們都還年輕,威望不足,多做一些事情就多獲得一分民望,但需要記住,民望不是文人嘴里說的民望,而是老百姓最為關心的事情,比如秩序,再壞的秩序也比沒有秩序要強一萬倍,要先確定朝廷的絕對權威,大兄、二兄及軍中各將散于各道各府,散于各衛所,他們就是你們背后最有利支持。”
“對了,報社的事情如何了。”
劉之坤聽明白了話中隱意,心下也暗自點頭,再次返回北京城的小朝廷之人絕不愿再讓他人影響朝廷話語權,突然問起的報社之事也不怎么驚詫,忙開口說起報社整頓之事。
“東林黨報和學院都被朝廷禁了,與之被禁的大小報社七十四家、學堂十七家,除了衛民報外,內閣一致認為這些報社或多或少都參與了明票之事,都被朝廷嚴厲禁止了。”
劉衛民想了下,說道:“報社、學堂、學院被明文禁止并非十分妥當,這會引起民間文人學子們的不滿,民間可以辦報社,可以設學堂、建學院,但門檻要提高一些,比如向朝廷報備審批,需高額保證金,需對撰寫文章審批,對所屬人員進行特殊考試和頒發的資格文憑……等等。”
“文人以口舌為刀,以民意為刃,傳統文人通過書院,通過編纂書籍,通過科舉坐師……等等,以士林間威望影響地方士紳,影響地方百姓,但衛民報社的出現打破了這種局面,廣泛民間宣傳,以事實為基礎,以百姓喜聞樂道之事擴大了報社影響力,已經不是哪一個哪一群體可以抗衡得了。”
劉衛民說道:“衛民報社今后歸屬于朝廷,今后它就是朝廷的口舌,官方邸報可以成為管理報社輿論機構官署,官方有口舌,民間也應該有些報社,一者用以督促官方理政執政清廉、任事作為;二者民間需要不滿的發泄口,水滿宜疏不宜堵。衛黨要有自己的黨報,駙馬府或劉家寨可以執掌民間報社,一官一民,互為支持,互為補充,劉家是帝國虛君治國的開創功臣,是衛黨一黨執政創始功臣,手中又執掌民間輿論,就算今后四弟為帝國內閣首輔,就算首輔之后致仕隱退,劉家今后也依然看顧著大明帝國。”
劉衛民拍打著劉之坤肩膀,說出的話語卻讓不足三十歲青年挺直身體,他知道,三兄離開大明帝國本土后,他劉之坤就將是劉家的掌門人。
劉之坤沒有想錯,劉衛民就是這么打算的,大兄、二兄是軍方之人,原本讓大兄為山海關總兵,就是打算大兄執掌帝**方,只是提前了些而已。
軍不干政,軍方只能在政府之下,劉之坤從政為劉家掌門人也就成了必然,劉衛民是軍將出身,此時他代表的軍方地位高于理政之人,內閣和劉之坤不是沒有擔憂,擔憂他將掌門人的位置交給劉衛山,以至于軍方始終壓著文人一頭。
看著跳上車轅持鞭遠去高大身影,劉之坤久久不語,不知何時孫世紀站到身邊。
“澤厚,國公如何說。”
劉之坤默默將名單折子送到老師手里,搖頭說道:“衛黨之事暫時先停一停,等大兄準備妥當了再說,大兄的意思……朝廷先以民事為主,先將報社之事整頓妥當,還有……大兄想讓弟子為劉家……家主。”
孫世紀聽著“衛黨暫停、報社整頓”一愣,朝廷私下里最關注的就是“虛君治國”、“一黨治國”之事,三代帝王遺妃“三司質詢會”傳入朝廷,盡管有些事情被封藏了起來,但大部分內容還是在內閣報備了,劉衛民提出“虛君治國”的先決條件就是“一黨治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