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候府之中,我根本別想放開手腳修煉,缺少食物,也不敢大吃大喝,要想修行《大融經》,我只能出府,到外面尋找機緣。”
段楓暗自尋思著,以他掌握的那么多超越時代的學問,到了外面自然不愁賺不到銀子,修行起來也自由得多。
“可是我該怎么出去?王念秋管得這么嚴,一旬只能外出一次,每次不得超過四個時辰,這點時間能干成什么事?”段楓覺得身上那一道看不見的枷鎖把他捆得束手縛腳,完全沒有辦法施展。
遠遠逃離候府?不行,母親怎么辦?
那把實情告訴母親,然后帶著母親一起逃離候府?
也不行,母親在候府至少衣食無憂,怎么能讓她老人家陪著自己在外顛沛流離,還要時時擔心候府派人來追捕,擔驚受怕,那是大不孝。
想了半天,段楓發現自己根本沒轍。
空有一身本事,卻被囚禁在候府方圓之地,無處施展。
“只能看三個月之后的京都鄉試了,我已經取得了秀才功名,鄉試對我來說也不難,中個舉人并沒有什么問題。中舉之后,我就可以向父親提出外出游學,增長見聞,以備一年之后的禮闈會試。”
段楓大部分的精力都用在鉆研金書的學問上面,可他同樣沒有放棄主導當下學界的《紅塵經學》和《論語經學》,學霸學任何東西都很快,哪怕只是用一小部分的精力,他的經學水平照樣遠超同齡之人。
十二歲時,段楓就開始考試,一年一考,順利通過了縣試、府試兩重考試,并于去年拿下了院試,取得了秀才功名(參照明清時代考取秀才功名的設定,三試定秀才)。
十五歲的秀才,也算是天才般的學子了。
今年他十六歲,剛好趕上京都鄉試。
鄉試是由中京城和地方各行省舉行的地方考試,地點在中京城與各省省府所在地,三年一次,全國統一進行,由各省學政擔任主考官,秀才功名者才有資格報考鄉試,考中者即為舉人。
中京城單獨列出,是因其乃國家首都,天子腳下人才濟濟,一個城的秀才比人家一個省的還要多,所以中京城是以一城之地舉辦鄉試,又稱京都鄉試,主考官直接就是禮部左侍郎或者右侍郎。
如果段楓此次能夠中舉,在家中的地位立刻就會得到很大的提高,十六歲的舉人是個什么概念?遍觀全朝大臣,翰林院眾學霸,也找不出幾個能在這個年齡就能中舉的,這已經算是超級天才了,足以引得學林側目。
到了那個時候,段楓也就能得到很多的自由了,王念秋也不能太過限制他。
做下了決定之后,段楓便也不著急了,修行《大融經》之事,還是要徐徐圖之,不能急燥。
接下來的日子,段楓恢復了正常的作息,每日里多花了些時間研習《紅塵經學》和《論語經學》,這兩部經學共計有八十多萬字的內容,加上注解和闡釋,統共過三百萬字。段楓雖然對兩經已經爛熟于心,但臨陣磨槍也是要磨一磨的,鄉試于他來說只能成功不能失敗。
金書上的六科古典學問也偶爾翻回去復習一番,這里的學問博大精深,段楓也只是掌握,距離融會貫通舉一反三還差得遠,每次研讀都能悟到一些新的東西。
只有午飯和晚飯過后,他會花上一個時辰的時間修行《大融經》,后果就是他食量暴增一倍,好在少年人食量激增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董氏也沒往心里去,只是每日做飯多做一些,這些年積攢下的錢財也取出來購買許多肉食,變著法給兒子做好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