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報紙頭條全都是“馬拉維奇大爆發”,“馬拉維奇的三分奇跡”,“NBA到底應不應該引入三分線”等等。
CBS電視臺原本按計劃要錄播整個系列賽,因為到了搶七,決定改為直播。
比賽開始前,李良回到了板凳席位上,電視臺的鏡頭卻對準了他。
現在的他,就是馬拉維奇了。
比賽開始了,一開場雙方打得都很緊,各種投籃不進。
生死戰,換誰都會覺得緊張的。
拉里-伯德命中了一記跳投,打破僵局的一球。
現場球迷都歡呼了起來。
這才是第一球而已,鬼知道今晚他們要歡呼多久。
凱爾特人面對76人最大的問題,就在于他們的進攻。
陣容整體上老化嚴重,特別是前場,被J博士、道金斯、瓊斯完全壓制。
伯德太年輕,ML卡爾和麥克斯韋爾已經盡力了,考恩斯是真的老了。
在李良來到這個系列賽之前,凱爾特人四場比賽,沒有一場得分過百。
要知道,他們在常規賽的場均得分是113.5分,1980賽季,全NBA22只球隊,所有球隊場均得分都上百。
結果到了東部決賽,過百都做不到,你還怎么贏?
李良的三分帶來的幫助是巨大的,徹底改變了場上的戰術面貌。
康寧漢姆教練雖然厲害,可除非他是神仙,怎么可能三場比賽就找到破解的辦法呢?
士氣旺盛的凱爾特人第一節前半段和76人打得難解難分。
他們真的是拼了,雖然進攻還是打不好,但他們可以拼防守。
雙方的進攻沒有什么章法,打不出戰術,身體對抗極其激烈。
裁判的哨子響個不停,比賽打得支離破碎。
雙方早早的都四次犯規,再犯規就要罰球了。
這時,比爾-菲奇決定換人,將李良-馬拉維奇替換上場。
在李良登場的瞬間,整個波士頓花園球館歡聲雷動。
這是他們前兩場的英雄,神奇的手槍—現在波士頓人給他起了一個新名字”莫辛-納甘“。
這是二戰時期,俄國人著名的步槍,和98K齊名。
馬拉維奇祖籍是斯拉夫人,用這種長步槍形容他的三分,再貼切不夠了。
莫辛-納甘登場了,76人全隊都高度緊張。
康寧漢姆立刻進行了回應,他進行了一個大膽的換人,使用新秀克林特-理查德森上場,來對位李良-馬拉維奇。
沒辦法,死馬當活馬醫了,新人防守更加賣力,用他死盯,或許會有效果。
李良看著理查德森,很年輕的一個黑人球員,眼珠子轉個不停。
從他上場跑動的動作能看出,也是緊張的不行。
康寧漢姆在如此重要的比賽,能把這么重大的責任放在一個新秀身上,足以見得他的膽大,不愧是一代名帥。
但膽大不代表就能成功,李良的打法不是派一個新秀撕咬就能解決問題的。
他能投進三分不是因為手感爆棚,而是因為他是現代籃球體系的產物。
就好像英國兵打清朝兵,是因為英國兵超級無敵勇猛嗎?
不是,清軍也很英勇,但近代軍制對封建軍制產生了代差效應,再勇猛都沒有用。
李良上場后,開始承擔策應的職責,馬拉維奇本來傳球就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