籃協為此還制訂了各種限制外援上場時間的規則,還區分“歐美外援”、“亞洲外援”。
還有為了強制各支隊伍鍛煉本土球員,在某個賽季推出了,季后賽球隊可以從沒進季后賽的球隊里挑選兩名球員入隊(主要是國家隊成員),這種違背市場規則,瞎胡鬧的奇葩規定。
再比如還有因為某短時間國家隊不擅長破緊逼,屢屢被對手的緊逼防守弄得灰頭土臉,所以在某個賽季規定球隊在一場比賽中,至少有一節使用全場緊逼戰術。
這已經不是違背市場規則的,這壓根就是違背籃球發展的規律。
這種商業聯賽,半商不商,很多時候都靠老板的籃球興趣和球迷的籃球熱情來支撐,形不成大的氣候。
在技戰術上,更是落后于世界先進潮流,很少能看到在技戰術上有什么發展和創新,停留在外援個人能力展和意志品質斗爭上。
這些問題想要解決,實話實話,沒有20年到30年的發展,是不太可能有成效的。
這不是一個兩個人的問題,也不是球員的問題,這是一個“勢”的問題。
勢在我,則萬事大吉,勢不在我,則回天無力。
如果要靠一個人來改變這個勢,或者消除勢的影響,除非這個人開掛。
姚明只能算半個開掛的,帶領中國籃球走向21世紀第一個十年的輝煌。
現在,真正開掛的人來了。
……
在東方君悅酒店的會議廳里,早就擠滿了各路記者。
桌上擺了滿滿當當的各種話筒,臺下攝像機早已就位。
對于這種陣勢,李良早就習慣了,畢竟在美國他見識過更大的。
記在幾天前,今年總決賽結束后,李良在第四場比賽后接受采訪,那陣勢可以說前所未有。
畢竟他算是完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個人四連冠(科爾那種抱大腿的不算),讓這四年成為了徹底的布魯斯-李時代。
跟著姚明在采訪席上入座,李良喝了口水,下面已經咔嚓咔嚓拍個不停了。
李良拿過話筒,直接了當的對臺下道:“各位有什么問題都可以問,我會盡量回答。當然,我希望各位的問題可以專業一些,不要問假大空的問題讓我跟著放空話,可以問的具體一點,我也會回答的具體一點。”
西方的記者李良見的多了,總的來說美國記者雖然嘴臭,經常刁難人,但水平確實很高。
不會問什么,“你是靠實力贏的吧?”“今天天氣怎么樣?”“剛剛你盡力了嗎?”這種無腦又無聊的問題。
李良也很怕回答這種問題,所以他的開場白就直截了當,給那些習慣長篇大論放空話的記者提個醒。
“請問甘先生,這次回國代表中國隊參加奧運會,心理上有沒有什么目標。”
第一個記者的提問還是比較專業的,問的問題是大家都想知道的。
因為李良一向喜歡立Fg,大家都想聽聽這回在國家隊,他會許下什么承諾。
“有目標,首先肯定要比北京奧運會更進一步,爭取突破前八這個亞洲天花板。如果能拿獎牌,一定會全力爭取獎牌。還有一個更重要的目標是,希望給中國籃球樹立一些好的標準,帶來一些好的習慣。”
李良這話放的有點大,是他的風格,但這話從他嘴里說出來,大家都覺得沒問題。
第二個記者又問,“你覺得參加奧運會,對你會有哪些挑戰呢?與打NBA相比。”
這個問題也算中規中矩。
“FIBA規則和NBA規則還是很大區別的,我需要適應。NBA的一些球員到了國際籃聯,確實會有水土不服的癥狀,不是說在NBA打得好,在奧運會就能所向披靡。當然,我個人認為,以我的打球風格,問題不會太大。可能FIBA的三分線未來需要調整一下。”
和姚明的姚氏幽默不同,李良的回答從來都是甘氏傲慢,但他配得上。
在回答完這個問題后,李良提醒道,“不要問這些給我機會吹牛皮的問題,問細節,細節,你們有必要提高你們的知識水平啊,知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