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這么做,一來是怕人濫竽充數。
二來,雖然辦這青樓詩會的目的,大家心知肚明,但既然是詩會不品詩不做文章肯定是說不過去的。
而且對于在場的讀書人來說,這是一個在人前顯露自己才學的好機會。
大唐現在做官主要還是舉薦制,若是有一首詩作流傳出去被某個大人物看重,最后舉薦為官,他可就直接飛黃騰達了。而且,碎葉城中,就有不少例子。
所以這一首首地朗誦詩作,然后底下在點評一二,已經成為這青樓詩會約定俗成的一個項目。
那中年文士朗誦手中詩作的順序,大致是給韓嫣蘿的讀一首之后,給柳夜青的讀三首。
因為給韓嫣蘿的那十幾首詩中,原本很多就是王團兒臨時找人寫來湊數的,因而質量十分堪憂,有幾首文辭對仗更是亂七八糟,引得樓內眾人哄堂大笑。
那王團兒的臉紅一陣白一陣,都恨不得找個地縫給鉆進去。
于此相反的是,群芳閣收到的那些詩作,屢屢有不錯的佳作出現,引來不少贊嘆。
這其實也不奇怪,明顯群芳閣是有備而來,怪也只能怪棲燕樓這些年在碎葉城一枝獨秀慣了,自恃有韓嫣蘿在,對這詩會放松了警惕,沒有早做準備。
正當眾人還在爭論著剛剛幾首佳作時,那中年文士又從贈予柳夜青的詩作中抽出了一首誦讀了起來:
“越女顏如花,越王聞浣紗。國微不自寵,獻作吳宮娃。”
“山藪半潛匿,苧蘿更蒙遮。一行霸句踐,再笑傾夫差。”
只讀了兩段,原本還在哄鬧酒樓霎時安靜了下來。
直到那中年文士把整首詩作讀完,酒樓內才響起一陣陣驚呼贊嘆聲。
其實不用問,眾人也已經猜到,這首詩應該就是出自宋之問之手。
對于在場眾人的反應,宋之問還是很滿意的。
小地方的人沒見過世面,一驚一乍的,他能理解。
“延清公大才,令吾等心悅誠服。”
那中年文書讀完之后,心頭翻涌的思緒,也是許久才平復下來。
在場的眾人也是一樣,他們中許多人雖對宋之問的人品頗有微詞,可偏偏宋之問的才學又不得不叫他們佩服。
可以說,這首詩一出來,先前那些看似不錯的詩作,對比之下,儼然已如糟糠一般。
“這后面的詩作,我還要讀下去嗎?”
那中年文士在戲臺之聲苦笑了一聲。
此言一出,底下又是哄笑一片。
不過經他這么一說,不少書生文士紛紛上來,從他手中抽走了自己的詩作。
一時間,那中年文士手中原本厚厚一摞的信封,最后居然只剩下了三只。
而這三只信封,恰好還都是贈予韓嫣蘿的。
“是哪位兄臺忘了來拿嗎?”
這中年文士也是個妙人,他搖了搖手中的信封,然后一臉戲謔地笑道:
“若是沒人來拿,我便要讀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