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不論是在空中飛翔的鳥兒,還是在水里游動的魚兒,身體都會保持流線型,因為這樣遇到的流體阻力是最小的,這是自然進化的必然選擇。
而七八十年代,汽車的造型,總是給人一種方方正正的感覺,這一點,不論是影視劇中,還是最初引進的老普桑,都能得到印證。
方方正正的造型,給人的印象就是機械感特別強,有一種“健壯美”,這一點在八十年代的美系車上體現的最為經典,著名的福特野馬,就把這種機械感發揮到了極致。
至于九十年代以后,車身的造型就開始朝著圓潤的方向轉變,并且更強調科技感,方方正正的造型也逐漸被各大汽車廠商所拋棄。
而周景明現在要做的,就是想要顛覆目前的汽車造型,讓車身朝著圓潤的方向轉變,這既是審美上的轉變,同時也跟汽車的被動安全有關。
“流線型車身確實能夠大幅度減少風阻系數,但是如果真的照你這么說的方向進行轉變的話,那不僅是車身的造型要變,汽車的內部空間,也是需要改變的,汽車的A柱、B柱,說不定也要大改。”蘇望亭若有所思的說道。
但凡是接觸過空氣動力學的人肯定都知道流線型車身的好處,蘇望亭相信那些汽車設計師不會不明白這一點,但是車身的造型依舊沒有朝著流線型發展,肯定是有原因的,周景明突然提出這樣的要求,蘇望亭擔心不容易實現。
“各位老師的擔心我都能理解,我先提供一下自己的思路。”說著,周景明便拿出一張紙,紙上面是他提前畫好的車身簡圖。
“后續的車身設計中,我想在車門內側,設置這樣的防撞梁,這樣車門的厚度肯定就要變厚,另外,為了讓車身側面有更多的展開空間,B柱的結構需要進行強化,A柱也要變得越來越粗,這樣的話,整車的面板就要趨于平直,才能使得車身內部的空間足夠大。”
周景明一邊說,一邊指著圖紙上的標注進行解釋。
“小周,能不能先打斷你一下?”蘇望亭眉頭微皺的說道。
“蘇老師有什么疑問嗎?”
“你剛剛說的那些,不論是增加防撞梁,還是A柱與B住的變化,似乎都是跟汽車的碰撞有關,但是現在汽車通用的碰撞試驗中,好像都是以正面碰撞為主吧,我不明白在車身的側面做出這么多變化的意義何在?”蘇望亭一口氣將自己的疑問都說了出來。
不僅僅是蘇望亭,其余的老師也是盯著周景明,很顯然他們也不是很理解。
蘇望亭這么一問,倒是把周景明給問住了,汽車的側面碰撞實驗,一直到九十年代才形成統一的標準,周景明也不知道該怎么跟他們解釋。
“我現在說了,可能蘇老師你們也不會太理解,這一點要不先放一放,后續的話,我會通過實驗來向你們證明,為什么要進行這樣的設計。”最終,周景明也只能這樣回答道。
不親眼看一下側面碰撞實驗的破壞性有多大,周景明就是說破了天,蘇望亭他們也不會理解的。
“那好吧,你繼續往下說。”既然周景明都這么說了,蘇望亭也沒有在這個問題做過多的糾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