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讓隆美爾異常羨慕。
如果阿拉曼戰役開始前,隆美爾手中有40萬軍隊,那蒙哥馬利根本不可能戰勝隆美爾。
甚至隆美爾有機會再次攻入埃及,搞不好甚至能切斷蘇伊士運河,完成德意軍團在北非作戰的戰略目標。
現在阿尼姆代替隆美爾,獲得了小胡子的大力支持,這才是親兒子,隆美爾跟阿尼姆相比連三孫子都算不上。
隆美爾不甘心帶著失敗的屈辱離開北非,主動向阿尼姆建議,調集兵力向蒙哥馬利率領的英國第八集團軍發動反攻。
在贏得阿拉曼戰役之后,第八集團軍狂飆猛進,半個月內前進了1500公里,戰線拉的太長,前后脫節,雖然可以從海路得到補給,部隊并沒有建立堅固的防御陣地,德軍如果此時反擊,確實有很大機會擊退英軍。
等打退英國人,再回頭對付法屬北非境內的盟軍,難度就會小很多,縱使法屬北非境內的盟軍實力強大,也并非沒有取勝的可能。
阿尼姆有自己的想法。
剛從俄羅斯戰場抵達北非的梅賽元帥也有自己的想法,他們對隆美爾的計劃并不信服,對隆美爾的能力也有疑問。
后世評選二戰期間最出色的將領都是戰后復盤,說白點都是馬后炮。
有道是文無第一,武無第二。
隆美爾在北非的表現,至少沒到逆天的程度,要不然也不至于和英國人打了兩年還沒有分出勝負。
就英軍部隊里英印部隊那些貨色,也能和德軍部隊打得有來有回,這充分說明隆美爾能力不行嘛。
和隆美爾的計劃不同,阿尼姆希望集中兵力首先向法屬北非境內的盟軍發起進攻。
阿尼姆的理由也很充分。
法屬北非境內的盟軍數量雖然多,但是分屬南部非洲、美國、法國,各自有自己的指揮體系,互相之間的配合有很大問題,而且也不像表面上看上去那么強。
畢竟氣勢洶洶的美國第二軍,剛剛在德軍手上吃了大虧。
梅賽則是對意大利軍隊在德意聯軍中的地位非常不滿。
在隆美爾手下,意大利軍隊一直是從屬地位,相當于德軍部隊的仆從軍。
這讓梅賽實在無法接受。
在俄羅斯,德軍就曾多次壓榨意大利軍隊,不僅搶走意大利軍隊為數不多的坦克,而且還搶汽油等補給物資,導致意大利軍隊配備的汽車都沒有油,要不然梅賽能帶領更多意大利人從俄羅斯人的包圍圈里沖出來。
好不容易離開俄羅斯來到北非,情況卻沒有任何改善。
在剛剛結束的阿拉曼戰役里,意大利軍隊再次擔任后軍,掩護德軍撤退,第10軍因此全軍覆沒。
包括隆美爾麾下的意大利軍隊在內,意大利在北非的軍隊超過25萬人。
阿尼姆的軍銜是上將,梅賽的軍銜是元帥,不過在小胡子的最新任命中,阿尼姆才是北非德意軍團主帥,梅賽是副司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