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讓梅賽情何以堪。
在被阿尼姆拒絕之后,隆美爾主動給小胡子發電報,希望能得到小胡子的支持。
小胡子不僅沒有支持隆美爾的計劃,反而命令隆美爾馬上返回德國養病。
12月24號,圣誕節的前一天,隆美爾乘坐飛機返回德國,黯然離開北非。
小巴頓知道這個消息之后失望極了。
一直以來,小巴頓都希望能和隆美爾交手。
現在隆美爾被調走,小巴頓失去了和隆美爾交手的機會。
“別擔心,我們遲早要在歐洲登陸,你和隆美爾還有交手的機會。”上將巴頓安慰小巴頓,德國現在還有實力,仗還有得打。
伏爾加格勒戰役的失敗,對于德國來說并不是末日,小胡子手里可以調動的軍隊依然超過500萬,軸心國部隊還占領著俄羅斯的大片國土,法國海軍自沉后,德國已經徹底占領維希法國,版圖再次擴大,意大利人三心二意,還沒有真正下定決心。
“我希望能擊敗全盛狀態的隆美爾,而不是走投無路的隆美爾。”小巴頓傷心失望,和埃森豪威爾以及麥克阿瑟不一樣,他是個純粹的軍人。
美國二戰時期的將軍們各具特色,麥克阿瑟好大喜功,埃森豪威爾更像個政客,和他們相比,小巴頓沒有多大野心,只想和最強的人交手,哪怕失敗也開心。
“喬治,你錯了,軍人的職責是贏得勝利,不惜一切代價贏得勝利。”上將巴頓語重心長,全盛狀態的隆美爾?
想得美!
戰爭方式發展到現在,指揮官的作用已經被無限縮小,每個人都各司其職,曾經戰無不勝的蒙古騎兵,也打不過裝備了機槍大炮的英印部隊。
英印部隊也不是一無是處,如果只是陣地作戰,英印部隊的表現可出色了,距離相隔一公里打一年也不在話下。
日本人就是因為發現了這一點,所以才主動穿插,和英印部隊貼身肉搏。
這是英印部隊的軟肋,印度人看到日本人的刺刀腿就開始發軟,根本沒有和日本人拼刺刀的勇氣,一觸即潰。
隆美爾的能力毋庸置疑,換成其他人,多半在北非戰場不可能堅持這么久。
別看阿尼姆和梅賽不服氣,等他們跟盟軍打起來就知道了,俄羅斯人夠強悍,不愧為戰斗民族,跟武裝到牙齒的南部非洲軍隊,完全是兩種截然不同的作戰風格。
上將巴頓有些話不好當面說。
如果兵力差不多,裝備水平也差不多,后勤都充足的情況下。
小巴頓多半是干不過隆美爾的。
畢竟一個空有理論,一個經驗豐富。
這話現在說了也沒用,隆美爾已經被調走,打阿尼姆和梅賽,肯定比打隆美爾更輕松。
1月1號,新年第一天,自由法國盟軍向意屬北非發動全面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