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的第一個成果是英、美、南一致決定,要加大對俄羅斯的援助力度,幫助俄羅斯盡快擊敗德國,徹底扭轉戰爭局面。
這個要求是莫洛托夫提出的,卡薩布蘭卡會議召開的同時,俄羅斯空軍和德國空軍在北高加索地區展開激烈空戰,雙方都傷亡慘重,俄羅斯亟需空中援助。
俄羅斯現在缺少的不僅是先進戰機,而且還嚴重缺少經驗豐富的飛行員,剛剛從航空學校畢業的新手飛行員,在空中遭遇德軍的王牌飛行員,結果通常很糟糕。
德國的埃里希·哈特曼,就是在這一時期涌現的。
今年才21歲的埃里希·哈特曼,去年10月第一次參加空戰,11月拿到第一個戰果,現在已經成為王牌飛行員,同時也是全世界最年輕的王牌飛行員之一。
另一個時空,埃里希·哈特曼一共擊落了352架飛機,創造了令人匪夷所思的世界紀錄。
莫洛托夫希望得到更多戰斗機援助的同時,也希望南部非洲和美國能派出飛行員前往俄羅斯直接參戰,尤其是南部非洲,擁有的飛行員數量全世界第一。
一直以來,南部非洲都很重視對飛行員的培養,飛機剛出現不久,南部非洲就出現了很多飛行俱樂部,這些飛行俱樂部得到南部非洲聯邦政府的大力支持,當時南部非洲的飛機限制出口,很多軍方淘汰的戰斗機被折價賣給飛行俱樂部,南部非洲軍方的很多優秀飛行員,就是飛行俱樂部培養出來的。
南部非洲的飛行員雇傭兵也歷史悠久,早在意土戰爭期間,意大利和奧斯曼帝國就分別前往南部非洲招募飛行員雇傭兵,以至于北非戰場上一度出現南部非洲飛行員分別駕駛著意大利飛機和奧斯曼帝國飛機作戰的奇觀。
不得對跳傘的飛行員射擊這個規則,最初就是在北非形成的。
畢竟參戰雙方的很多飛行員都是南部非洲人,雖然雇傭兵們都有戰死的覺悟,但可以避免的傷亡還是要盡量減少。
羅克部分同意莫洛托夫的要求,可以援助給俄羅斯更多的戰斗機,但是不同意派出飛行員前往俄羅斯戰場作戰。
不是羅克不關心俄羅斯,而是羅克不喜歡俄羅斯人贏得勝利的方式。
南部非洲一向是能用武器裝備優勢贏得的勝利,從來不用人命去堆。
俄羅斯人對待生命的態度讓羅克無法接受,對待敵人就像秋風所落葉一樣無情也就算了,對待自己人也冷酷無情就讓羅克實在無法接受。
不知道大胡子看到戰報上一行行冰冷的數字是什么心情。
羅克的心情很難過。
如果俄羅斯是實力不濟,真的打不過德國人也就認了,換成南部非洲也會戰斗到底,無論付出多大代價都要贏得最后勝利。
俄羅斯原本是有能力改變這一切的,偏偏把仗打成這樣,羅克擔心南部非洲飛行員到了俄羅斯,也會被大胡子當成耗材使用,所以援助裝備可以,人就算了。
巧合的是,羅斯福的決定和羅克差不多,也是同意援助武器裝備,不同意派飛行員直接參戰。
相對來說,莫洛托夫對美國裝備的熱情,比南部非洲裝備少很多。
美國人援助俄羅斯,其實也夾雜了很多私貨,《租借法案》名義上是援助,其實每一粒子彈都是要付錢的,而且還得加上利息。
甚至美國人還以次充好,租借給俄羅斯的戰斗機都是比較落后的型號,換句話說就是清庫存。
美國援助俄羅斯的戰斗機大多是p-36、p-40這些老舊型號,根本無法抗衡德國的bf-109,俄羅斯人迫于無奈才不得不接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