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布勞恩的狀況很糟糕,他的肩部和胳膊在轉移途中因車禍骨折,受限于當時的情況,并沒有得到及時治療。
在抵達阿爾卑斯山之后,負責團隊安全的黨衛軍官穆勒為馮布勞恩找到了醫生,馮布勞恩這才接受了手術。
說起這事也算幸運,阿爾卑斯山是滑雪勝地,經常有人在滑雪時受傷,所以這里的醫生對于治療骨折還是很有心得的。
雖然接受了治療,但由于拖延的時間太長,恢復狀況并不理想。
馮布勞恩不太擔心自己的傷勢,更擔心的是團隊的前途和命運。
在進山之前,穆勒考慮到幾千人的目標太大,要求馮布勞恩將團隊精簡到500人,這樣可以更有效的躲避盟軍的轟炸和搜索。
這讓馮布勞恩很為難。
數千人的團隊要精簡到500人,那就意味著必須拋棄所有家屬,以及不重要的團隊成員,這讓馮布勞恩難以割舍。
穆勒態度很堅決,他告訴馮布勞恩,如果馮布勞恩做不到,他就會以黨衛軍的方式處理這件事。
馮布勞恩妥協了,他精心挑選了500人,將剩余的三千多人,以及攜帶的所有資料都留在了哈茨山。
這個決定是馮布勞恩和瓦爾特多恩貝格爾一起做出的。
瓦爾特多恩貝格爾是火箭研發基地的負責人,炮軍中將,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在炮兵部隊服役,18年在法國被俘,19年被釋放,此后一直在德國陸軍服役,專攻彈道學。
“現在的情況很不妙,柏林正在遭到俄羅斯軍隊的圍攻,佩內明德也被占領了,幸好我們及時逃了出來。”瓦爾特是技術官員,并沒有直接參與作戰,所以不在盟軍的清算名單上。
當然盟軍不追究瓦爾特的責任,并不意味著英國不追究。
瓦爾特研究的a系列火箭,就是后來的v2。
“逃到這里,我們又能做什么呢”馮布勞恩的胳膊上打著厚重的石膏,他身上還穿著棉衣,四月份的阿爾卑斯山依然寒冷。
從36年進入佩內明德基地開始,馮布勞恩的日常就是在研究中度過,離開研究所,馮布勞恩也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
“別擔心,你前途遠大,未來依然光明。”瓦爾特其實也很年輕,1895年出生剛滿五十歲。
馮布勞恩更年輕,現在才33歲,他曾經是瓦爾特的助手,在佩內明德基地,馮布勞恩擔任技術部主任。
“我現在最后悔的是,去年沒有聽你的話,將基地搬到挪威”瓦爾特追悔莫及,德國進行核研究的很多重要設施都在挪威。
和挪威相比,德國本土更危險,從40年開始就不斷遭到盟軍的轟炸,所以研究所才會搬到佩內明德那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地方。
馮布勞恩就苦笑,他根本沒想把研究所搬到挪威,而是盡可能遠離德國本土,尋找投靠盟軍的機會。
馮布勞恩跟小胡子不一樣。
小胡子這種人,命運是和德三帝國牢牢綁定的,一損俱損,一榮俱榮。
馮布勞恩是科學家,而科學是沒有國界的。
這里要劃重點,“科學沒有國界”這句話,最早出自法國化學家巴斯德,原話是“科學雖然沒有國界,但學者卻有自己的國家”。
這句話巴斯德說過之后估計就忘了,卻被美國發揚光大,打著“科學沒有國界”的旗號全世界搜羅科學技術和人才,然后就給科技設置了國界。
簡單說就是技術落后時,科學就沒有國界。
技術領先時那就兩說。
法律
不重要,如果你需要可以給你現寫。
這就是美國對于科學的態度。
馮布勞恩還不夠了解美國人,他也不是只聯系了南部非洲,同時也在聯系美國人和英國人,只可惜在美國人和英國人那里,馮布勞恩并沒有得到想要的回饋。
美國人所謂的回形針行動,執行的范圍比較小,了解這件事的人不多。
南部非洲搜集技術和人才,主要是通過布拉德辦公室進行的。
“能不能想辦法為我們的研究人員增加一些營養,他們的情況很糟糕。”馮布勞恩很擔心研究人員的健康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