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德里安的裝甲第19軍也終于開始向敦刻爾克進攻。
不過這時候古德利安的對手已經不是甘末林了,而是換成了剛剛嶄露頭角的蒙哥馬利。
伯納德·勞·蒙哥馬利畢業于桑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溫斯頓和羅克的校友,參加過上一次世界大戰。
歐戰爆發的時候,蒙哥馬利擔任英軍第三師師長,前往法國作戰。
在德軍突破馬斯河防線之后,蒙哥馬利指揮的英軍第三師陷入德軍包圍中。
第三師是英軍少有的摩托化步兵師,擁有大量汽車。
蒙哥馬利拋棄全部輜重,讓所有士兵分乘600輛汽車,趁夜色向敦刻爾克撤退。
為了躲避德國空軍的轟炸,蒙哥馬利所有軍車的減速器上都涂上一層反光油漆,用隱蔽在后擋泥板下的小燈照亮,后一輛車的司機就利用這點亮光緊跟著前一輛車,整個車隊則關閉大燈,并實行嚴格燈火管制。
為防止發生意外,蒙哥馬利還在十字路口和容易迷路的拐彎處設置了交通糾察哨,指揮車隊行進——
就這樣,第3師一夜之間行軍60公里,成功跳出了德軍合圍,并在28日凌晨趕在古德里安指揮的裝甲第19軍前面,組織起堅固防線。
前面說過,小胡子之所以命令裝甲部隊停止進攻,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敦刻爾克周圍河道眾多,到處都是沼澤,很不利用裝甲部隊作戰。
蒙哥馬利指揮部隊巧妙利用地形,對德國裝甲部隊進行頑強狙擊,一直到盟軍完成“發電機行動”,古德里安指揮的裝甲第19軍再沒能前進一步。
蒙哥馬利指揮的第三師,正在和古德里安指揮的裝甲第19軍激戰的時候,敦刻爾克東堤,發電機行動進入高潮。
28號當天,英國民用船只的加入,大大提高了盟軍撤離的速度。
狹窄的東堤是盟軍唯一一條求生之路,鋼盔上貼著“S·N·O”三個字母的威廉·坦南特上校,是協調登船的指揮官,這幾個字母使用煙盒中的錫紙剪出來的,坦南特上校手下只有12名軍官和150名士兵。
“我們是梅爾斯費爾德第四卡賓槍團,我的孩子們希望盡快返回家中,所以我們必須馬上登船。”忙碌的灘頭,一名英軍軍官蠻橫無理,要求插隊。
此時的敦刻爾克海灘,滯留的英法聯軍部隊超過30萬人,他們中的大部分是英國遠征軍,法軍部隊的數量大約只有四分之一。
這就能看出英國人有多雞賊。
要知道鐮刀行動開始前,在法國作戰的英軍部隊只有10個師。
鐮刀行動開始后,英國持續向法國增兵,總兵力加起來也沒有超過西線盟軍總數的六分之一。
換句話說,總兵力為300萬的盟軍,英軍部隊總人數只有不到50萬人。
現在敦刻爾克以及周邊的四十萬盟軍中,英軍部隊總人數大概30萬人,法軍和比利時、荷蘭殘余部隊加起來只剩不到10萬人。
哦,忘了說,波蘭高地旅也在敦刻爾克。